“學習雷鋒好榜樣……”,曾幾何時,這首膾炙人口的雷鋒頌歌唱遍祖國大江南北。在當今社會,雷鋒,已由一個人名演化成一種文化精神。3月5日是“學雷鋒紀念日”,簡稱為
雷鋒日,在雷鋒日前夕,
記者走上街頭,體驗學雷鋒,但實踐發現,雷鋒日是哪天有人不知道,主動助人為樂、做好人好事有時也不被理解,但記者求助時,依然有人伸出援手。
體驗一 做好事被拒絕
時間:上午10時30分
地點:長途汽車站出站口
一位50多歲的女士左手提一個大包,右手抱一個兩三歲的男孩,慢慢走出站口,非常吃力。記者迎上去:“我是一名志愿者,無償為您服務,我幫您提包好嗎?”“不用!不用!”女人神色充滿警惕。
10時50分左右,記者走出站口時又看見這位女士,她正焦急地四處張望。記者再次上前搭話:“大姐,你到哪里去?我可以幫您嗎?”“我在等家人來接。”“等了這么久,該累了吧?”記者主動把手機遞過去,讓她與家人聯系。沒想到,再次遭到了拒絕。
時間:上午10時40分
地點:長途汽車站內
站內,一位看起來很時髦的女人,身穿藍色毛呢大衣,腳蹬一雙黑色高跟皮靴,肩挎一個包,左手吃力地拖著一個大旅行箱,箱子上摞一個旅行包,右手還拽一個大包,獨自艱難地往前挪動。記者見狀連忙上前表示要幫忙拿箱子。“不用!”這位女士拒絕得很干脆,同時戒備地瞅了記者一眼,徑自往前走,盡管腳步看起來十分沉重。記者追上去,耐心表達想做幫助她拿行李的愿望。不料,時髦女士聲色俱厲地大喊:“別再跟著我,否則我報警了!”現場很多人向記者投來異樣的眼光,氣氛很尷尬。
經過多次體驗,記者試圖去幫助別人 ,然而“體驗”遭遇相似,不禁讓記者有種挫敗感,對這些突如其來的“好人好事”,很多人不理解,他們對這些實實在在的好意充滿了戒備甚至敵意。
體驗二 “雷鋒”沒有走遠
時間:上午10時許
地點:長途汽車站外
上午天氣晴朗,陽光明媚,但長途汽車站外的風比較大,路上的行人行色匆匆。一個穿紅衣服的中年人進入記者眼簾,她孤零零地站在那里,旁邊放著好幾袋東西,眼神很茫然。該中年人今年45歲,剛從濰坊親戚家返回,準備坐車回
平度老家。
記者問:“是不是剛下車?”中年人漫不經心地回答:“是啊。”“你要去哪里?”面對陌生的面孔,中年人臉上露出疑惑不解的神色。記者忙解釋:“我是青年志愿者,只是想幫助你 。”中年人點點頭不好意思地說:“原來知道去門村的車在哪兒等,現在好像忘了。”“您先坐1路車到會堂,然后再轉車,如果找不到,再找人問問,都會告訴你的。”“謝謝。”中年人笑著告別,記者也笑了,心頭涌過一絲暖意,盡管風還是很大。
時間:上午11時許
地點:長途汽車站附近便利超市內
記者佯裝一位到平度探親在車上丟失錢包的外地人 ,向便利超市老板求助。
“老板,我想打個電話。”記者向老板訴說自己的遭遇:“我是剛從外地過來的,錢包在車上被人偷了,現在身上一分錢也沒有了,想打個電話讓親戚過來接一下。”老板聽后打量記者一番,猶猶豫豫地問:“往哪打,確定有人接嗎?”“平度市區。”記者忙說。“那打吧打吧。”老板不再猶豫了。
記者心頭再次涌起些許暖意。假如剛才真是一個遇到困難的外地人 ,那么,就因為這位便利超市老板,平度給她的第一印象肯定不錯。
體驗三 “雷鋒日是哪天?”
每年的3月5日,社會上都要組織一些學雷鋒活動。可過后有多少人還記得“雷鋒日”是哪一天呢?3月3日,記者在市區隨機采訪了近二十個人,結果出人意料:大部分人不記得“雷鋒日”。
在紅旗路一公交站牌處,記者采訪了一位女士,她的回答是:“三月份吧,但具體哪一天不清楚。”記者隨后詢問了七八位市民,都搖搖頭表示不知道。“今天是3日,后天是雷鋒日。”今年57歲的受訪者王先生準確地講出了答案,他還告訴記者,“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很講究雷鋒精神。”
隨后,記者在平度市汽車站采訪了一位學生模樣的年輕人 ,她非常肯定地回答:“3月12日。”“確定?好像不對吧?”“怎么不對?我們學校每年都有活動。”她的同學笑道:“12日是植樹節,3月5日才是雷鋒日。”
記者 張雪松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