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是全國愛耳日,今年全國愛耳日宣傳教育活動主題確定為"愛耳護耳,健康聽力——預防從初級耳科保健做起"。據世界衛生組織2013年報告,全球有3.6億聽力殘疾人,占全球總人口的5.3%。聽力殘疾中50%可通過初級耳科保健加以預防和避免。初級耳科保健是預防聽力殘疾最基本、最經濟、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徑。昨天,市立醫院東院耳鼻喉科主任郭朝斌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聽力受損的人群逐漸增多,尤其是
突發性耳聾有了年輕化的趨勢,提醒市民要保護聽力避免受傷。
突發性耳聾要早治
"聽力受損的人群增多,其中就包括青年這個群體。"昨天,市立醫院東院耳鼻喉科主任郭朝斌介紹說,前不久他就接診了一名類似的患者。30歲的小朋最近在家待業,并迷戀上了網絡游戲,經常熬夜到天亮。在熬了三個夜晚后,小朋起床后感覺耳旁有蟬鳴的聲音,這才意識到聽力出了問題。郭朝斌告訴記者,他接診小朋后確診為突發性耳聾,這與他熬夜戴著耳麥玩游戲有直接的關系。無獨有偶,26歲的明明連續蹦迪3個小時后,出現了突發性耳聾。
"突發性耳聾如果及時治療,還是能夠治愈的。"郭朝斌告訴記者,有的患者出現耳鳴等癥狀后沒有引起重視,就醫時間拖延,這樣聽力將受損,康復的可能性降低。對此,郭朝斌建議年輕白領一族,一定要有良好的生活規律,不吸煙、不飲酒,尤其是不要熬夜,遠離噪音,避免聽力受損。
老人應定期測聽力
郭朝斌昨天介紹,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都會影響內耳的血液供給,造成體內有毒物質排泄障礙,從而影響聽力。60歲以上老年人應每年到醫院進行聽力測試,以便及時發現問題,盡早進行專業化聽力康復訓練。記者了解到,老年性耳聾是指隨著年齡增長逐漸發生的進行性聽力減退,重者可致極重度聾的一種老年性疾病,是人體老化過程在聽覺器官中的表現。2005年,我國65歲以老年性耳聾的比例為7.69%,到2050年,這一比例預計將會達到25%。聽力下降在老年人群中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
郭朝斌建議市民盡量遠離噪聲源,對于突然發生的高強度的爆炸音或緊急情況,可用手指塞于外耳道內、采用聞聲張口的方式或使用
護耳器如耳罩、耳塞等,以減輕損傷的程度。有研究表明,接觸噪聲時間較長會引起頭痛、頭暈、疲勞、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和失眠等癥狀。一個環境的聲音為30分貝至50分貝,不會對人造成影響;當聲音在90分貝以上時,人的聽力會受到嚴重影響。
聽力保健始于胎兒
耳聾的發病,除了采取必要的醫療、康復對策外,積極開展新生兒聽力篩查,普及、宣傳聽力保健知識,重視流行病學調查,開展耳聾遺傳咨詢,加強醫學監護及科學用藥,是預防耳聾的關鍵。新生兒聽力篩查是做好聽力殘疾兒童早發現、早診斷的有效手段,有助及時發現、診斷聽障兒童,開展早期干預,提高康復效果。由于多方面原因,新生兒聽力篩查工作還存在覆蓋面小、失訪率高、篩查工作與康復工作缺乏有效銜接等問題。
聽力保健的工作在妊娠期就應開始,如在產前期,母體一般不要接受預防注射,腹部不要接受放射性照射;用藥時禁用耳毒性藥物。
新生兒期耳聾預防應在圍產期就開始,在這一時期不僅可發生器質性聽覺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害,而且可引起內耳毛細胞損害。尤其是早產引產時外傷或產期的各種原因缺氧、新生兒黃痘極易引起感覺神經性耳聾。因此,對這些疾病早期預防和及時治療是防治耳聾的重要環節。
民生問答 神經性耳聾危害
神經性耳聾是指內耳聽覺神經、大腦的聽覺中樞發生病變,而引起聽力減退,甚至聽力消失的一種病癥。不同類型的神經性耳聾表現略有差別,主要表現均為單側或雙側耳部不同程度的漸進性聽力減退直至耳聾,伴有耳鳴、耳內悶塞感,約半數病人伴有眩暈、惡心及嘔吐癥狀。這種耳聾危害心理健康,要別人重復,才能明白說話內容,聽者為了避免與人溝通時的尷尬,可能會慢慢地將自己孤立起來,甚至造成脾氣暴躁、性格孤僻或抑郁。耳聾兒童常因為成績偏低,而感覺自我形象不佳,容易有脾氣暴躁、精神不集中等行為及心理問題。另外,這也嚴重影響人際關系。
教你一招 如何保護聽力
各種病毒感染、精神緊張、過度興奮、激動、勞累及煙酒等都是突發性耳聾的誘因,市民要注意預防感冒,做到勞逸結合、飲食規律、放松精神;平時洗澡或游泳,耳朵容易進水或沾濕,可以使用棉簽,但要注意力度,也可以選擇用吹風筒吹干耳朵,避免外耳道長期潮濕而出現霉菌。此外,避免或少去噪音污染嚴重的地方,因為噪音越強,接觸越久,聽力損害越重,而且恢復困難。 (記者 王磊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