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社會中,文化家族與文化人群的多寡是衡量一個時代、一個地域文化發展繁榮程度的重要標志。作為中國上古六大文化區域之一的山東文化底蘊深厚,歷代名人輩出。齊魯文化研究院最近推出的《山東文化世家研究書系》中,精選了28個文化世家,其中的瑯琊諸葛氏家族和魏晉南北朝瑯琊王氏家族則屬于今天的青島地區。此外還有東漢時期的公沙家族(今平度)、伏氏家族(今城陽)等。
其實,青島文化家族的勃興集中出現在明清時期,這與青島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宋元以前的青島地區雖然有所開發,但人口稀少,經濟落后,文化相對不夠發達,知名文人寥寥。明清時期,青島屬萊州府轄地,經過100年的休養生息,明中葉后隨著海上交通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興盛,青島地區的經濟狀況也大為改觀,人口增多,教育文化逐步發展,在即墨、膠州、平度等地,新興的文化家族陸續出現,較早的有平度官氏、即墨藍氏、楊氏、黃氏等。清代的青島地區經濟繁榮,文教發達,成為人才密集的地區,文化家族也大量涌現,如明末清初興起的諸城丁氏(原膠南),即墨周氏,膠州高氏、法氏,清后期興起的膠州柯氏等,都是當時有名的文化世家。
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文化世家是一個地域的文化高地,其家風引領和影響著當地的社會風氣。作為延續數百年的文化家族,家風則是一個家族的世德、門風,是家族的精神文化傳統和精神旗幟,更是后世子弟成長的精神環境和影響深刻的精神財富,也是其門風不墜、宗脈永隆的動力源泉。青島地區的文化世家總體看來,有著驚人的共性,即秉承儒家文化傳統,倡導耕讀傳家。具體來看,有以下鮮明的特征:
一是由農而仕,耕讀傳家,重視教育。青島明清時期的文化家族幾乎都出身寒微,以務農耕讀起家,通過前幾代人刻苦讀書而入仕發家,繼而建學堂、設書院,延名儒教鄉之子弟,詩書傳家,科第綿延不絕。如即墨藍氏原有東崖書院,工部侍郎藍章致仕歸后,“于嶗山華樓之陽修筑書院,延師教藍氏子弟讀。”平度官賢歸鄉后于城北立太泉書院,平度子弟多受其惠。兵部尚書黃嘉善為避農耕山樵之擾,又在下書院東上三里許之石門山主峰下再造書院,故有上、下書院之稱。書院的設立極大地促進了青島地區教育的發展。
二是忠誠正直,輕財好義,講求大節。青島的文化家族奉行尊儒奉孔的傳統美德,為人極重“忠厚”。即墨藍田為人厚道忠義,仗義疏財。好友劉英將大量行李寄存于藍家,到寧州赴職途中不幸全家沉沒江中。藍田立即把劉英胞弟從千里之外找來,將行李原封不動地交還。高弘圖任南明禮部尚書,南京破,絕食九日而死。法寰明亡后辭職歸里,聚徒授業,順治十年膠鎮營總兵海時行兵變,罵賊殉難。
三是居官清正廉潔,克己奉公,勤政愛民。即墨楊鹽為官清正耿直,不媚上官,廉潔為江北第一。黃作孚登第時,正值嚴嵩擅權,他潔身自好,拒絕籠絡,終被罷官,卸任歸鄉時,行李簡陋,路資皆同人資助。即墨郭琇 更是骨鯁名臣,曾因三上諫疏威震朝野。
四是仁厚孝悌,尊老愛幼,家族親睦。即墨楊良臣為人極孝悌,青年時,父臥病,晝夜奉侍,毫不懈怠,為博父親歡心,將家產全部讓予兩個胞弟。國子監祭酒周如砥,年僅八歲時父母雙亡,兄妹四孤由伯父母撫育成人,視如己出,伯母孫氏病憂后,周如砥疏請歸治喪,衰服三年,“足不出戶”。
五是積德行善,庇庥鄉民,敦睦鄉里。黃作孚致仕后,與鄉人講求古禮,振興墨邑文物,樂善好施,譽滿鄉里。曾把二十畝田產回贈敗落的吳家,并訓示吳子“勤儉持家、忠厚處事,立志求進”。藍田辭官后,古道熱腸,曾捐金修擴縣中儒學;大災之年,出糧出銀賑濟鄉鄰。丁惟寧歸里,曾罄囊捐金資助諸城的城堞維修,鄉人敬之。即墨黃氏家族還捐出田產,創建嶗山第一古剎華嚴寺。周如砥晚年引疾歸即墨,恰遇災年,當即出粟萬斛,活人無算。
總之,青島的文化世家雖在“宗規”、“祖訓”、“家箴”等方面各具特色,但由耕讀而仕宦的相同路徑,使他們無不秉承中華傳統文化與美德,有著相同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指歸和價值取向,代代延續著“業儒”、“家詩書而戶孝友”的家風。這對當地的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促進了青島地區文化的興盛和發達,提高了青島地區在全國的文化地位。
周瀟(作者為青島大學師范學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學博士)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