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歲錢去哪了:多數家長將錢充公存銀行
春節剛剛過去,正當不少人感慨錢包變癟了的時候,很多小朋友卻是"賺"得盆滿缽流,壓歲錢收到了不少,成了十足的"小財主"。這少則幾千、多則上萬的壓歲錢打算怎么花?如何處理也成為不少家長的"難題"。記者調查發現,選擇把這筆錢存進銀行的人最多,其次是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更有年輕家長將錢存進"風頭正勁"的余額寶。
"保守派":
家長"充公"存進銀行 "叔叔阿姨給的錢,媽媽先替你保管著。"這句話似乎是幾代人從小到大聽到的最多的"謊言"。從記者的調查來看,很多孩子的壓歲錢被家長"充公"存進銀行。"現在孩子的歲數太小,全放在孩子那里也不妥當,需要有個途徑讓家長有所控制,知道孩子把錢花到哪里了。"市民吳女士這樣表示,兒子上小學二年級了,她建立了一個賬本,"賬本由孩子保管,錢歸大人保管,孩子要花錢就拿著賬本支取,我認為這樣能指導孩子合理地花錢。""大頭存銀行,小頭留給孩子平時支取花。"市民常先生這樣說,他孩子今年6歲,"壓歲錢留給孩子的印象是錢來得很容易,所以不能全部由他來支配,我每年都是和孩子一起去銀行把錢存在孩子的戶頭里作為以后的教育基金。"
記者采訪發現,家長這種做法的占到了一半以上,存進銀行躺在賬戶里在他們看來是比較穩妥的做法。"已經不錯了,我們小時候的壓歲錢都交給了父母,最后也都不見蹤影,現在的家長還想著給孩子建立個人賬戶,這是對孩子的尊重。"80后李女士去年剛生的孩子,今年就獲得了8000元的壓歲錢,她這樣感慨說。
不過,這些家長均以穩妥為考慮,對于如何培養孩子的理財觀念還沒有太多的考慮,常常讓這些壓歲錢躺在銀行"睡大覺",成了真正的"閑錢",想跑贏通脹更是無從談起。
"穩健派":
理財產品成了熱門 "現在什么都跌,只有買銀行理財產品比較靠譜。"受訪家長秦女士這樣說,她女兒今年上高二,手中的壓歲錢已經有了近10萬元,"我前兩年都是每年給她買塊實物黃金,克數不大,但是黃金保值增值還是挺保險的,可是從去年開始金價跌得太慘,今年不打算再買實物金了。"秦女士琢磨著今年把手中的壓歲錢都買成銀行理財產品,穩健有保障。"正好此前的壓歲錢存了個5年定期到期了,接著買理財產品,流動性還好。"
記者又采訪了多位家長,記者發現手中壓歲錢但凡超過5萬元的,銀行理財產品都是投資首選。"孩子的錢還是穩妥為好,不要太激進,起碼銀行理財產品比存銀行收益高。"市民羅女士這樣說。
相比于手中壓歲錢超過5萬元的,一些壓歲錢不足5萬元的家長則還會選擇余額寶這樣的產品,多以80后家長居多。"放在余額寶里方便啊,既有收益又靈活方便,我把女兒今年的壓歲錢6000元存進去了。"黃女士這樣說。
"激進派":
定投基金引導理財 陳女士有個上小學三年級的女兒,女兒每年都能收到5000多元的壓歲錢,前幾年開始,陳女士幫女兒在銀行開了一個賬戶,把孩子的壓歲錢全部存進銀行,目前,賬戶上已經有2萬元的存款。
"女兒一直知道自己的錢存在銀行里,有一天就問我1萬元錢一年能生多少利息,我告訴她300元,她說太少了,我就給她支了個招,建議她把錢借給自己,每年給她600元利息。"陳女士說,女兒欣然采納了這個建議,還要求給她寫欠條。半年前,陳女士還幫女兒買了基金,自從買了基金,女兒就會經常問自己有沒有賺到錢。每次看著女兒問,陳女士都會拿出手機給女兒看基金的漲跌情況,看著女兒認真的樣子,陳女士覺得很可愛。陳女士說,她這樣做是為了培養女兒的理財概念,讓她從小就明白股市有風險。
記者 景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