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玉勝 1月14日,澳大利亞墨爾本當地最具影響力的華文報紙《墨爾本日報》以罕見方式在頭版刊出整版廣告,一位中國媽媽以不逼婚為條件,勸兒子回家過年。這則廣告以“給兒書”為標題,全文僅幾句話,“鵬:打了好多次電話你也不接,或許在這里才能讓你看到。爸媽再也不逼你結婚了,今年回家過年吧!愛你的媽媽”。這一匪夷所思事件瞬間引發當地熱議,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1月16日《現代快報》)
充滿親情的“給兒書”道出了父母糾結痛苦的摯愛,如此另類的家書不免讓人笑中帶淚。面對兒子的“玩失蹤”,承諾“不逼婚”是痛苦的反思與讓步,更是無奈的妥協與放棄。
當“每逢佳節被逼婚”成為孩子們懼怕回家過年的“煩惱”時,父輩們的確需要反思操之過急和嘮嘮叨叨的失當之舉。不過,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對于父母來說,也是一份難以釋懷的親情牽掛,為人子女者應當給予理解和包容,不滿時就說出來或者給予善意“警告”,千萬別以“不回應”、“玩失蹤”的極端方式傷害父母的親情愛意。
實際上,父母之所以熱衷于“逼婚”,緣于大齡男女的“單身”現實。而造成“剩男剩女”的累積,還要從多個層面的因素出發進行考量,比如就業難、婚戀觀、生活壓力、婚姻成本等。想要走出“逼婚”尷尬,還需破解“剩男剩女”之困,不過,解決之道當在尊重意愿的基礎上進行疏導引領而不是強制逼迫。
一封海外媒體的“廣告喚兒”家書,不僅見證了令人動容的偉大母愛,更不失為對人倫親情的詮釋與警示。它既應是一種對兒女時刻懷抱感恩之心的觸動與喚醒,還應當是天下所有父母承諾“不逼婚”的宣示與保證,更需要成為社會反思婚姻觀念、破解社會隱憂的警示與契機。這便是圍觀“給兒書”的意義所在。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