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何利權 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1月8日發布的《旅游綠皮書》建議,為應對旅游擁擠,國家決策部門應繼續推動法定節假日放假安排的優化(包括增加2~6天法定假日,以期恢復“ 五一”黃金周 ,加長“春節”放假時間等),以讓老百姓能夠有更多一些的共同長假日,便于安排與家庭和親友共享旅游。 元旦已過,春節將至,“放假”是近期無法回避的話題。根據全國假日辦2014年放假安排 ,時長僅1天的元旦假期與往年差別明顯,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此時社科院提出“增加法定假日”的建議 ,勢必引起民眾的極大關注:代表科學與權威的社科院的“建言”,能否促進今后的節假日安排發生較大改變?
民眾對于法定假日的期望無非三點:一是拒絕“東挪西湊”,二是增加假期天數,三是休假安排能夠更為自由。然而,全國假日辦歷經波折出臺的2014年放假安排僅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東挪西湊”,在其他方面卻毫無改觀,仍舊是在一個框里玩著朝三暮四的游戲。聲勢浩大的“民意調查”尚不能“延長假期天數”,社科院的建議帶來轉機的可能性恐怕也不容樂觀。
客觀地講,13億人或許就有13億種假期安排 ,假日辦要讓全國人民都滿意,確實很難做到。不過,正是因為眾口難調,放假安排才應該取
最大公約數,滿足最為普遍的民眾要求與期待。目前來看,民眾有兩個普遍共識:一是增加法定節假日數量,無論是恢復“五一”黃金周,還是延長“春節”放假時間,都是這一心聲的直接體現;二是切實保障法定的休息權、休假權,讓職工帶薪年假真正兌現。
調查顯示,我國法定帶薪年假和公共假期數量在世界上都排名靠后,譬如以10年工齡為標準,中國職工可以帶薪年休假10天,而南非等同屬發展中國家或者發展程度還不如中國的國家卻有14天年假。當然,法律上規定的10天年休假,在現實中還未必會兌現。比如,前段時間就曾爆出四川遂寧某建筑公司要求員工“自愿放棄法定節假日”——勞動者連法定節假日都無法保證,更何談所謂的帶薪年假?節假日安排長期在“11天”的框框里打轉,保障勞動者休息、休假權的各項法規對大部分群體而言仍似“畫餅”,如此情形下,有關“放假”的每一次風吹草動都能招來輿論的極大關注。
2014年節假日安排已成定局,似乎難以改變,唯愿在未來的幾年決策部門能夠積極響應民眾呼聲,進一步優化假日制度,在給民眾更多假期的同時,提高休假質量。為此,相關部門必須跳出放假與經濟并提的傳統思維,不斷落實與完善帶薪休假政策,把兌現休息權當作保障勞動者權益、激發勞動者創造力的基本前提,而非獲取一時可觀旅游收入的經濟手段。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