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韓金惠 五大
奧賽保送名額“縮水”,
保送生人數銳減96%,不僅邁出了打破奧賽迷信的第一步,更讓人才選拔機制趨于科學化。頂尖高校不再過分追求“特殊人才”的同時,也讓各類考生得到了更為公平的機會。
按照教育部等五部委2010年出臺的政策,從明年高考開始,五大奧賽的多數獲獎者都不再擁有保送資格。清華大學招辦主任于涵11月21日透露,明年全國有保送資格的考生將只有260人左右,而往年這一數字則高達7000人左右。清華大學宣布,明年失去保送資格的這部分考生可以參加該校自主招生“拔尖計劃”的選拔。(11月22日《北京青年報》)
在全國高考“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殘酷現實之下,卻有一批被稱為“幸運兒”保送生早早鎖定頂尖名校的錄取名額。隨著奧賽獲獎者取消保送資格,具有保送資格的考生人數迅速從7000左右下降到260,這說明之前憑借“奧賽獲獎”進入大學的情況已經過于泛濫,從而導致高校保送生制度的公平性與科學性飽受爭議。
奧林匹克競賽的目的是為具有某些特殊天份的青少年提供一條發展路徑,而數學、生物等奧賽學科在邏輯與智力方面的高要求,決定了并非每個孩子都適合這種興趣培養。只是,當奧賽獲獎成為升入名校的敲門磚,心急如焚的家長們也就難以理智地看待、分析自己孩子的興趣與擅長。如此,培養人才的教育最終在奧賽產業鏈之下日趨功利,而大多數孩子的真實能力與興趣卻得到壓抑。相比于對個人興趣的抑制,奧賽的更大危害在于 ,對于出身貧困的學子來說,接觸奧賽培訓班成為一種奢侈,加上各種保送加分政策信息的獲取渠道不暢通,保送對于他們來說難上加難。保送制度與奧賽之間相互影響的惡性循環,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教育不公,造成了人才的流失。
2012年8月,奧數現象經媒體披露后,北京市教委采取有力的四項措施,堅決治理奧數成績與升學掛鉤。2013年2月,教育部再出重拳——要求各地設立專門的投訴電話和舉報網絡平臺,并在春季開學后,對各地是否將奧數同入學掛鉤進行抽查,一旦發現問題將嚴肅追究校長責任。但為何一次次禁令并沒有徹底杜絕奧賽班?我們在高校保送制度上找到了答案。五大奧賽保送資格就如同一塊高考“免試金牌”,給了考生和家長一個巨大的誘惑。結果自然是,在保送制度的“指揮棒”之下,“奧賽熱”難以消退。因此,五大奧賽保送名額“縮水”,保送生人數銳減96% ,不僅邁出了打破奧賽迷信的第一步,更讓人才選拔機制趨于科學化。
對于按部就班的高考統考大軍來說,保送資格銳減是件十分利好的事情。這意味著,考生之間越來越平等,頂尖高校不再過分追求“特殊人才”。既然如此,寄希望于保送這條“捷徑”的學生也不必喊冤,當高考的公平之路越走越寬之后,每個人的機會都是均等。況且,有同學也表示,自己不僅在競賽成績上比較突出,平時成績也是很好的,那他們就完全有能力通過統考進入高等學府,畢竟是金子在哪里都會發光。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