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壁上的坑洼是恐龍留下的腳印。
為防風化,恐龍石壁已經用遮雨布擋住。
經過一年的研究鑒定,中外生物學者近日宣布,臨沂市
臨沭縣曹莊鎮的岌山,存在著一個龐大的恐龍動物群足跡。11月1日,記者趕到臨沭,探訪了這一史前恐龍世界的遺跡。
文/片 本報記者 高祥 見習記者 張浩然 通訊員 呂永國
“獸腳類恐龍 狂追小恐龍” 11月1日上午,在山東臨沭岌山省級地質公園,看管員劉登玉指著一處發現
恐龍足跡遺跡的溝壑說,石壁上清晰可見的那些坑洼就是恐龍足跡。記者留意到,深嵌在石壁上的這些巨大足印,有的呈并列排布,有的相距六七十厘米。這些足跡在神秘地昭示著億萬年前史前巨獸們追逐、生活的場景。
化石研究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研究生邢立達曾就三號化石點還原過這處有著6道恐龍足跡的現實場景:其中5道屬于植食性蜥腳類恐龍,當中又分為2道成年、3道未成年恐龍的足跡,剩下的一道則是可怕的肉食性獸腳類恐龍的足跡,它緊緊追著未成年的小恐龍,而大恐龍則保護著幼仔……
考察隊在現場發現了有著獨特的兩趾型腳爪的馳龍類腳印。據介紹,此前在全球數千個足跡化石點中,僅發現過八處馳龍類足跡。
專家們推測,這些恐龍足跡化石形成于白堊紀晚期,距今約一億年前,此次發現具有空間分布廣、層位多、種類豐富、古地理環境較為一致的特征,對研究白堊紀早期恐龍的演化、遷徙有重大意義。
“巨人腳印”原是恐龍杰作 位于臨沭縣曹莊鎮的岌山是馬陵山支脈。當地人很早以前就知道鑲嵌在石壁上的巨大腳印。這種嵌在石頭上的深深淺淺的坑洼,被當地人稱為“巨人腳印”。當時,他們并不知道這些腳印就是恐龍的杰作。
直到2006年、2007年,被稱為“化石獵人”的唐永剛和時任臨沭縣旅游局局長的王明善在這一帶考察,才發現了這些神秘的“恐龍足跡”。
據介紹,2007年大年初二晚上,時任臨沭縣旅游局局長的王明善在和朋友聊天時,聽說有人在岌山上挖土時在石壁上發現了許多像腳印一樣的小坑。第二天一早,王明善便帶人開車到了發現神秘腳印的岌山,他遠遠地便看到石壁上有許多小坑。王明善回憶,當時來到岌山發現足跡的地方時,有些足跡化石因為長時間風吹日曬已經風化脫落,看到后感到很可惜。
2011年,王明善聯系了臨沂大學的一名教授到現場勘查,隨后山東省古生物化石專家劉書才、王先起,國家地科院教授柳永清、曠紅偉又先后帶領考察組進行過實地考察鑒定,專家到場后肯定了石壁上的小坑確實是恐龍足跡化石。其種類、數量之多讓在場專家無不驚嘆。
據分析,億萬年前的馬陵山一帶曾經是恐龍的樂園,恐龍們走在河邊濕軟的泥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跡,隨后變干,被泥土掩埋,經過幾千萬年的地質作用,最后成為化石。
由于這些有足跡的地層正處在構造帶上,后來因地殼運動發生傾斜擠壓,足跡便保存了下來。在今天看來,這些恐龍腳印仿佛就像鑲嵌在石壁上一樣。
臨沭將建完整的白堊紀“恐龍公園” 為了保護這一珍貴的恐龍足跡遺址,2011年臨沭縣向省國土資源廳提出建設省級地質公園申請,計劃建設面積達到1000余畝,并開始著手進行保護。
2012年9月3日,岌山獲批省級地質公園,計劃于兩年內完成基礎規劃以及公園內的地質遺跡保護、發掘。
臨沭縣國土資源局工作人員說,岌山省級地質公園除了有恐龍足跡遺跡之外,還有2011年發現的山東省首例丹霞地貌,在全省來說也是極為罕見。
據了解,臨沭岌山化石非常新,暴露時間不到三年,所有足跡風化程度極低,有的足跡連鱗片劃痕都清晰可見,科研價值極高。目前地質公園中裸露出的古生物足跡化石只是冰山一角,大量化石還有待發掘,不排除地下存在恐龍骨骼化石和其他恐龍足跡的可能性。
岌山省級地質公園的總體規劃11月份就將出臺。該工作人員說,規劃出臺后,下一步的園區開發建設工作也就有了參考,開發建設工作也將陸續開展。
在建設過程中,臨沭縣政府確定了“保護第一”的原則。目前,臨沭縣正在與國內知名遺跡保護機構進行保護方案商討、洽談恐龍足跡遺跡保護事宜,希望通過正確合理的保護,向世人呈現出完整的白堊紀“恐龍公園”。
頭條鏈接
恐龍足印遺跡 面臨風化難題 自從發現恐龍足跡遺跡后,臨沭縣政府就把岌山保護起來了。2012年9月3日,省國土資源廳批準臨沭岌山省級地質公園取得建設資格,園區共規劃地質遺跡景觀區和丹霞沭河古道景觀區兩大景觀區。
跟隨公園看管員劉登玉老人,記者在地質公園入口處不遠的一處石壁上發現,該處石壁上的幾個恐龍足跡化石部分出現了風化脫落。
記者在恐龍足跡化石現場發現,恐龍足跡遺跡所處的石壁有二三十米高,巖層為頁巖,每層都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和質地,而且石質較為松軟,用手就能輕輕剝下一層來。在其中一處溝壑里,部分恐龍足跡化石已經用防雨布進行了遮擋,其余的兩處遺跡沒有進行遮擋處理。
臨沭縣國土資源局的工作人員介紹,此次發現的恐龍足跡遺跡提高了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豐富度,有利于進一步的科研發掘工作。但是由于恐龍足跡遺跡所處巖層為頁巖,質地松軟,極易風化,保護難度相當大。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