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 盲目開發成濕地破壞“頭號兇手”
□王洪濤 張志強 劉陽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與森林、海洋并列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在維持生態平衡、凈化水質、涵養水源、蓄洪防旱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根據《山東省濕地保護工程實施規劃(2011-2015年)》中提供的數字,我省有34%的濕地已經遭到盲目開墾和改造的威脅,濕地保護情況不容樂觀。特別是城市建設占用天然濕地,成為濕地破壞、減少的“頭號兇手”。
臨沂市林業局森保站站長楊懷光多年前曾到云南滇池濕地考察,濕地破壞的情況讓他心痛,“滇池濕地周邊,這兒圈一塊地建酒店,那兒圈一塊地建別墅,好好的濕地被破壞得支離破碎。”
他直言,濕地破壞的背后,是建設的沖動。開發商只看到經濟效益,而政府部門則更關心經濟指標的完成。“對于不產生經濟效益的濕地保護工程,開發商和政府部門興趣不濃。”
楊懷光說,相比于從農民手中、從森林中拿地,向濕地要地的成本明顯要低。而濕地優美的景色,更是成了開發商促銷的噱頭和賣點。例如杭州西溪濕地周邊的土地就被大量占用,進行商業開發。
楊懷光認為,法律不健全,也給濕地保護增加了難度。至今,我國仍沒有一部專門的濕地保護法律,與濕地有關的法律條款多分散于《森林法》、《水法》等法律中,這容易造成多頭管理、責任不清的局面,而直接后果就是降低了濕地破壞的違法成本。
而臨沂大學水土保持與環境保育研究所副教授李修陵則認為,科研人才不足也是濕地保護難的一個因素。“真正懂濕地、了解濕地的專業人才太少,直接導致濕地保護不到位,有時候保護反而成了一種破壞。”他舉例說,一些濕地公園在建設中引進水花生,綠油油的非常好看,但水花生是外來入侵物種,危害極大。由于缺乏天敵以及超強的繁殖能力,它很容易擠壓其他物種的生存空間,造成生態災難。
記者了解到,臨沂市目前擁有濕地面積7.3萬公頃,15年來濕地面積增加了1.8萬公頃,增幅達到33%;擁有12處國家、省級濕地公園,數量位居全省前列。據介紹,臨沂濕地每年產生的生態效益總價值達到了110億元。
[編輯: 張珍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