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廣江 “想申請助學金,交貧困證明還不夠,還要在全班同學面前講家里有多困難,太傷自尊了!”沈陽大學某學院學生小劉自從在同學面前講了自己最羞于啟齒的家境后,常常覺得抬不起頭來。(10月 16日《遼沈晚報》) 貧困生內心格外敏感,不想讓外人知曉家境,認為“
演講比窮”等于當眾“揭傷疤”,無法承受。但貧困生資格認定事關公平正義,也關乎學校公信,誰也不愿意看到助學金被冒領的不公現象,盡管現實中不乏弄虛作假或以權謀私者。看來,用演講和投票的方式認定貧困生資格,似乎是無奈之舉。
盡管貧困生資格認定有一定難度,盡管操作中也存在弄虛作假等現實問題,但“演講比窮”的方式依舊值得商榷。最大的問題是,“演講比窮”不一定就能實現公平的目的。貧窮是客觀存在的,而“演講比窮”卻充滿變數,演講是個技術活,愿不愿說、會不會說直接影響到選票,因此很難實現真正的公平和客觀。
學生是否真的貧困、家境究竟如何并不是多大的秘密,從其衣食住行等方面完全可以判斷出來,同學之間也心知肚明,幾個真正負責的班干部就能完成貧困生資格認定,何必興師動眾搞“演講比窮”?事實上,“演講比窮”是學校卸責的表現,也是一種“懶政思維”。
“演講比窮”無疑傷害了貧困生的自尊心,使他們承受物質壓力的同時更承擔了巨大的精神壓力。沒有人愿意貧困,但有時候貧困是“上天注定”的,富裕之家的學生可能無法想象命運給一個人帶來的人生重壓。用選美的方式票選貧困生,對一個年輕人來說過于殘酷,不利于其日后的成長和人格的完善。“炫富”是一種無知,而“比窮”就是一種傷害。
盡管如此,貧困生對“演講比窮”強烈反感也令人深思:為什么現在的大學生會把家境的貧困當成一種羞于啟齒的事情,甚至當成“別人的笑柄”?貧困不是誰的錯,也是可以改變的,應當成為人生奮斗的動力,而不是“見不得人”的“傷疤”。貧困生不敢正視現實、直面貧困,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他們的內心不夠強大。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