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萬華生態板業股份有限公司車間內擺著大量的板材,這些板材基本都是采用農作物秸稈制作的,經過一系列工序,加工成不釋放甲醛的板材。 藍色快報記者 褚菲 攝
小小秸稈里蘊含著大乾坤,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美麗中國首先要求環境美,既要“金山、銀山、幸福山”又要“山美、水美、人更美”,可以說,秸稈
綜合利用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政策 ,把“秸稈”利用好也能為“美麗中國”建設作出一點貢獻。為何焚燒秸稈這種陋習屢見不鮮?記者探訪發現,秸稈還田以及其他利用方式處理費用較高。農業專家、業內人士紛紛呼吁國家應給予農民相應補貼,以引導他們科學有效地處置秸稈,讓秸稈真正變廢為寶。
■問題 賣秸稈所得不夠清運費 青島市環保部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按照相關規定嚴格禁止露天焚燒秸稈,對于此類情況環保部門的處罰一般是對當事人罰款50元。
“不燒還能怎么辦,哪有這么多錢和精力處理這個東西?”采訪中村民告訴記者,他們知道秸稈能造紙、能發電、還能造其他有用的東西,但真正從田間地頭到工廠還存在很多實際問題。“普通的機械收割機一遍過去頂多是把糧食脫粒集中起來,割下的秸稈基本上就是從機器一側出來,然后形成一壟一壟的堆積在地里,我得找人把這些秸稈從地里清理出來,還得找車把秸稈運走,這筆費用可能比我賣秸稈所得要高得多。”一名農民告訴記者,賣秸稈是一筆很不劃算的買賣。
在目前種地的投入產出比來看,一把火燒了幾乎成了農民們唯一的選擇。
秸稈要還田成本有點高 談到秸稈處置問題,青島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王軍強認為,科學的處置和利用的方法其實有很多,其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還屬秸稈還田。王站長說,秸稈還田在上世紀70年代就在農村推廣實施,當時很多農戶在收割完糧食后會把用不到的秸稈留在地里,等到耕種下一季作物時將秸稈翻到地里漚肥,增加了土地的肥力。“那時候秸稈的產量低,秸稈還田比較好操作一些。”王站長介紹,但隨著農業技術及糧食種質的提高,秸稈產量也是逐年提高。
王站長說,就目前的農業發展水品,秸稈還田已不存在技術上的難題,但農民在實際操作中都有經濟上的考量。“采用聯合粉碎機械肯定比普通收割機費用要高,而且粉碎得越細越貴,同時為了保證能快速漚肥和平衡耕地肥力,農民還要專門按比例施加氮肥,這就增加了成本。”王站長說。
秸稈發電廠收不到麥秸 莒縣大自然生物質能熱電有限公司是日照市首家秸稈發電生物質公用電廠,今年1月份實現并網發電。該公司以生物質秸稈為燃料供熱、發電,符合國家新能源產業政策,是國家大力扶持的節能環保項目。記者了解到,該公司電廠每天需要上百噸的秸稈。但在麥收時節,小麥秸稈卻很少。據該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發電用的秸稈主要以玉米、花生為主,都是公司收購之后儲存起來的。小麥秸稈在發電秸稈原料中所占的比例還不到10%。現在小麥秸稈的價格是 280元1噸,但是農民賣的卻很少。跟玉米、花生等秸稈不同的是,小麥收獲完之后都扔在地里,沒有人收拾,多數都燒了。小麥秸稈跟其他秸稈比,對農民而言就是雞肋,賣不值錢還費事,不賣放在家中也沒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