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紅兵
快報5月 29日A13版《酸牛奶里喝出“
衛生紙”》報道了山東工商學院大一學生小姚近日在煙臺大學西門附近的麥千車超市購買了一箱三元牌酸牛奶 ,之前喝的酸牛奶一直沒有問題 ,但在 28日,小姚的同學從一袋還在保質期內的
三元酸牛奶里喝出了好幾塊像衛生紙一樣的黏稠物。
酸牛奶里喝出似“衛生紙”一樣的白乎乎黏稠物,別說看著會惡心,就算想想也令人作嘔。酸奶再濃,也不至于黏稠得在嘴里嚼兩下還嚼不爛。要知道,酸奶跟街上賣的越嚼越香的烤鴨、烤雞可不一樣,它是流汁食品,真沒聽說還有嚼不爛的 。
這黏稠物究竟為何物?山東三元乳業有限公司煙臺經銷商回復:白色黏稠物實質是菌類,商品沒有質量問題 。而學習生物的學生卻說菌類根本不長這個樣。一邊說是菌類,一邊說菌類不長這樣,消費者究竟該聽誰的?說實話,酸奶中的黏稠物是否是菌類不是誰聲音大誰就對,唯一靠譜的驗證方法就是提取酸奶中的黏稠物進行化驗,用化驗結果說話。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面對消費者的舉報,經銷商還沒有進行細查就斷言酸奶本身沒問題 ,這種主觀臆斷的回答本身就有問題 。還沒看到牛奶中的黏稠物就下結論,這是對消費者負責任的態度嗎?這是大品牌商家的作風嗎?
后來經銷商的回答更是荒唐,“我猜測白色絮狀物可能是在超市存放的過程中氣溫變化引起的輕微變質”。什么是“可能”?面對責任重于山的食品安全,面對奶制品信譽每況愈下的境地,經銷商的“可能”說得太草率了,對其來說“消費者是上帝”似乎只是一句口號。
如果酸奶真變質了,那還有輕微與嚴重之別嗎?又豈是用一箱新奶就能彌補那么簡單嗎?酸奶里面出現黏稠物真因不明,別說賠償一箱奶 ,就是一車奶 ,消費者恐怕也沒有胃口去喝。
消費者不是蠻不講理的“潑婦”,更不是任憑商家打發的“乞丐”,他們也有尊嚴。如果酸奶沒有問題 ,他們可能一滴都不要賠償,但如果酸奶變質了,那起碼應該給一個準確的說法吧。
依筆者之見,一方面廠家與銷售商應正視“衛生紙”這樣的酸奶問題 ,取樣化驗,用數據給消費者一個客觀而準確的說法,還其他人一個真相。另一方面,商家應大規模檢查在售酸奶 ,決不能讓類似的問題再坑害消費者。此外 ,既然生產廠家和銷售商都知道夏天氣溫較高,酸奶運輸與儲藏容易出問題 ,那就該嚴格運輸、儲藏程序,加強管理、檢查力度,確保每一滴奶都新鮮、健康。
[編輯: 姜鴻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