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
六歲起結伴上學,一路上侃天說地 “現在的
家長和學校都謹慎得不得了,可跟我們當年大不一樣了。”60后的王先生從小在萊山區長大,六周歲剛上一年級時,便隨著伙伴們一起步行上下學。“那時候車少,壞人也沒現在這么多,沒聽說過有誰的家長接送
孩子的。”王先生說,學校大門一整天都是開著的,家長來找,只要跟門衛打聲招呼就行。而現在,若想進小學,必須要提前電話聯系班主任,登記后才能進。
家住四眼橋小區的董女士出生于1977年,“小時候放學后先跑到同學家瘋玩。”踢毽子、投沙包、跳皮筋、摔元寶、捉迷藏……董女士說,那時玩的大多是集體游戲,喊一嗓子就來趕來一幫小伙伴,很少有家長擔心出事,“放學路上和同伴們玩笑打鬧、吹牛扯皮這么簡單的快樂,現在的孩子很難體會了。”
聲音
用安全“規則”為孩子護航 海南小學校長和6名小學生開房、濟南仲宮走失女孩小艾鈺被獸男猥褻并殺害……兒童安全事件接連發生 ,對此,福泰幼兒園園長王靜濤表示,“社會上個別的惡人惡行是很難防范的,我們能做的,就是讓孩子們建立規則意識,讓規則為他們的安全保駕護航。”
“在臺灣,從幼兒園開始,就在向孩子們灌輸‘規則’,而這些規則十分具體、易懂,比如讓孩子不要在走廊上追逐打鬧、不能從樓上往下扔東西,過馬路時必須走人行橫道等。而在英國,規則甚至具體到‘身上褲衩和背心覆蓋的地方不能讓別人摸’。久而久之,長期受這種教育的孩子們已經將規則意識根植在腦海中,因此,很多因無知和過失造成的悲劇就不會發生 。”反觀國內,家長和老師的囑咐往往過于籠統,“比如上學前告訴孩子注意安全、路上小心,說了跟沒說一樣。”
“孩子們在學習規則、維護規則的同時,也能享受到規則給他們帶來的安穩和自由,這才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這也才是我們教育的目的。”王靜濤說道。
針對性侵案來說,21世紀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學校和家長根本沒有對孩子進行性教育 ,擔心孩子會因此“變壞”。另外,家長還會向孩子傳遞不要關心這些事、談論這些事的是壞學生等觀念,導致學生只能在暗地里談此類話題 ,不敢告訴大人自己的想法。“其實,性教育是基本的生活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能讓孩子懂得自我保護。”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