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祥璽
2月26日,市城鄉建設委、市市政公用局聯合下發通知,規定建筑垃圾運距在10公里之內,運輸成本價格為23.03元/立方米 ;運距超過10公里的,每增加一公里運輸成本價格增加0.95元/立方米。據介紹,該價格由市價格認證中心測定,該通知自發布之日起正式實施,隨之而來的是本市建筑垃圾運輸行業的特許經營制度。 建筑垃圾運輸,終于有了政府指導價。此規定一出,立即讓人感覺到,這次治理大貨的思路,與以往大為不同——眾所周知,長期以來,相關政府部門對違法違規大貨的治理,主要是嚴管 、嚴查、嚴罰,這三劑猛藥一下,見效自然特別快。相關部門圍追堵截,市民紛紛聲討,在這種高壓態勢下,大貨司機只好聞風而逃,待在家里躲避風頭,一時間,市區的大貨好像消失了一般,人們也終于安靜了下來。但是,這種猛藥也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弊端,那就是查處一旦松懈下來,立即就會迎來大貨更加猛烈的反彈和報復,君不見,每次治理大貨的風聲一過,違法大貨又大搖大擺地橫行于市內各條馬路,其囂張氣焰甚至比治理前還要盛。
實踐一再證明,治理大貨,一味靠高壓嚴打并不奏效,甚至容易陷入“越治越亂”的怪圈。在這種情況下,轉變思路就成為必然。
一直以來,公眾從新聞報道里,從大貨司機的抱怨中,從業內人士和專家的分析中,對大貨大致得出了這么一個印象——“大貨不違法不掙錢”,只有大幅超載、多拉快跑,大貨司機才能賺錢。其實,大貨司機也想“站著就把錢賺了”,誰愿意偷偷摸摸、提心吊膽地干違法的勾當,還背上這么多罵名呢?
不僅身處底層的大貨司機有這樣的感覺,許多運輸企業負責人也坦承“我們也不愿意讓司機超載,但這個行業里只能這么干,要不然沒法生存。”在全市上下整治大貨期間如此“真情表白”,雖然讓人有一種“得了便宜又賣乖”的感覺,但一線從業者的切身體驗卻表明,違法大貨成為社會公害,主要原因或許并非大貨和司機本身,而在于建筑垃圾運輸行業的管理失范和無序競爭。
當然,我們并非刻意為違法的大貨司機和運輸企業正名,畢竟,環境逼迫不能成為其自甘墮落、違法的理由。但我們也要承認,在絕大多數領域,規則一旦失守,“劣幣驅逐良幣”也就成為必然。在管理缺失的建筑垃圾運輸行業,渣土運輸被層層轉包,層層扒皮,層層壓價,甚至低到了“10公里以內9元/立方米”,這個價格連基本的運輸成本都無法收回,大部分大貨司機和運輸企業都會傾向于違法超載,長此以往,少部分堅持守法運輸的“正規軍”,也免不了繳械投降。
所以,要破除“大貨=
大禍”這一魔咒,除了對違法大貨嚴懲不貸,還要從規范整個市場著手,堵疏結合,重建建筑垃圾運輸行業的
市場秩序。為此,政府部門專門出臺了建筑垃圾運輸最低指導價,并著手實施建筑垃圾運輸特許經營制度。經市價格認證中心測定的最低指導價,相比現行價格有大幅度提高,可以保證大貨司機和運輸企業即便不超載,也能有一定的利潤空間,相信這一舉措會引導更多的大貨司機和運輸企業主動選擇守法運營,從而在不久的將來徹底杜絕違法大貨。對此,廣大市民充滿期待。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