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該圖由逄忠平提供
風光青島艦 113青島號導彈驅逐艦被譽為“中華第一艦”,多次代表中國海軍承擔出國訪問任務,是一艘名副其實的“明星艦”。該艦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建造,1996年開始服役于北海艦隊,是新中國自主研發建造的第二代導彈驅逐艦。
2008年12月26日,根據聯合國安理會有關決議,中國海軍開始派遣海軍艦艇編隊赴亞丁灣 、索馬里海域執行護航任務。
4年來,海軍累計先后派遣13批30余艘次艦船、1萬余名官兵遠赴亞丁灣 、索馬里海域執行護航任務。
2012年2月27日,北海艦隊首次派出水面艦艇兵力執行護航任務。在200天的時間里 ,青島艦、煙臺艦、微山湖艦共完成43批184艘中外船舶伴隨護航任務,驅離可疑海盜船只58批126艘次,解救遭海盜追擊中外船舶3艘次,救治中外船員4人,創造了中國海軍護航編隊任務時間最長、單架直升機飛行時間最長、編隊指揮所編成人數最少、訪問國家最多等多個之最。
“我曾跟隨青島艦在索馬里驅逐海盜,四次護航任務,我去過兩次。”入伍8年的護航勇士田國帥告訴記者,他連生日都在艦上過。12月26日上午,為紀念海軍艦艇編隊赴亞丁灣 、索馬里海域執行護航任務4周年,北海艦隊組織第十一批護航編隊導彈驅逐艦——青島艦,搭載1架直升機和攜帶輕武器 、潛水、偵察、通信、防護等特戰裝備的10名特戰隊員,向社會公眾開放。
擔心
護航一去半年多剛談的女友恐要吹 青島艦政委宋永濤告訴記者,遠赴亞丁灣 、索馬里執行護航任務的消息傳來時,正值春節期間 ,許多官兵提前結束休假。出發時,消磁班長朱武生悄悄拿出女友的照片看了又看,才放回到口袋里。原來,春節前夕,31歲的朱武生,終于找到了女友,然而護航一去半年多,他抱著被吹的打算告訴女友自己要去護航。但沒想到女友卻說:“你為祖國去護航,作為你的女朋友,我為你感到自豪,我等你回來!”
記者了解到,為了此次護航任務,青島艦先后有數十名官兵主動中斷休假、推遲婚期,8名初為人父的官兵不能陪在妻兒身邊,還有的默默承受著家庭遭災、親人傷亡的痛苦……
驚心
10個多小時里成功驅離5批“海盜” 青島艦副政委臧強告訴記者說:“這雖不是我們第一次走出國門,但如此貼近實戰卻從未經歷。”波詭云譎的亞丁灣,看似波瀾不驚卻是危機四伏。
今年3月24日,青島艦第一次與海盜正面交鋒。那是第十一批護航編隊抵達亞丁灣后的第二次單獨執行護航任務,10個多小時的對抗中,青島艦通過施放信號彈、爆震彈,先后成功驅離5批可疑目標。像這樣驚心動魄的戰斗,經常在亞丁灣上演。
5月6日,剛剛完成靠港補給休整返回任務海區的青島艦,就立即投入到新一輪護航任務之中。這是一次特殊的護航行動:被護的11艘中外船舶航速、排水量各不相同,甚至差距很大,有的小型船舶幾乎沒有防護能力和防海盜襲擊經驗。
針對這種情況,青島艦按照被護船舶的航速快慢,采取伴隨護航、派特戰隊員隨船護衛、接替護航等多種方式,較好避免出現“以快等慢”、“以早等晚”的情況,提高了護航效率,減少了兵力使用的強度。
溫馨
退役多年老海軍軍艦上碰到小師弟 12月26日上午,記者登上了青島艦,海邊的寒風異常刺骨,氣溫低至--6℃,但嚴寒沒有阻擋市民參觀的熱情,大伙兒爭相跟海軍戰士合影留念。
在船舷一側,劉先生在導彈發射架下前不停詢問:“柴油機嗎?多少馬力?這個導彈能發射18公里?”問題一個接一個,站在導彈發射架下的講解員一一解答。“你是大連艦艇學院畢業的?”得知這名軍艦上的戰士畢業不久,劉先生十分激動:“我也是,算起來是你的大師哥呢。”
劉先生介紹說:“我原來也在軍艦上服役,跟這些戰士一樣跟著軍艦一起出海。我是1981年入伍的兵 ,1986年退役。”退役二十多年再上軍艦,又見到了自己的小師弟,劉先生十分激動,兩人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
開心
齊擺航母Style特殊方式留下紀念 “當時服役的軍艦是作戰支援艦,噸位小、火力弱。現在我們海軍真的是強大了,還派了那么多艘軍艦到亞丁灣去為商船護航。前陣子,遼寧號航母也開始服役了。富國才能強軍,作為一名老海軍,我非常欣慰和自豪。”劉先生說。
在直升機平臺上,一架艦載機前圍了大批參觀的市民。直升機頭灰色頂螺旋槳,身披白色外殼,在陽光照耀下十分搶眼。幾位市民在救生絞車前比劃著猜測,據講解員介紹,“軍艦上艦載機主要承擔巡邏警戒、搭乘特戰隊員等任務,在巡航中如果有海盜跟蹤商船,艦載機可隨時將情況報告指揮部。”
幾位市民站在艦載機前擺起了航母Style姿勢。“很驕傲,想通過這種特殊的方式留下紀念。”其中一位市民表示。
市民還可零距離接觸青島艦 記者從北海艦隊有關部門了解到,青島艦開放日采取向青島市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社會團體等派票的形式,分上、下午參觀,時間為3天。
期間,市民不僅可以登艦參觀,與護航艦艇、直升機、特戰裝備零距離接觸,與護航官兵合影、觀看驚心動魄的護航官兵驅離海盜的視頻,同時還有機會觀摩隨艦特戰隊員反海盜演示的影片等。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