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JIZZJIZZ麻豆全部免费,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亚洲射图,免费不卡中文字幕在线

尋找饑餓:記住那段歷史 對得起祖輩和我們自己

2012-10-30 09:55   來源: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饑餓,年輕人對它很陌生 。但那種前胸貼后背,整個人因被掏空而產生的恐懼、沮喪、無望的感覺,仍留在父輩們的胃里,流在祖輩們的血液里。吳文光帶著一幫年輕人,想把這種感覺“繼承”下來。他們用DV 影像,歷時兩年,追錄著經歷1959~1961年三年困難時期老人們的饑餓記憶。

  今天,絕大多數中國人已不再挨餓,甚至全國的餐桌浪費率高達20% 、每年倒掉兩億人一年的口糧。吳文光的學生們說,繼承饑餓感,記住那段歷史,這是為了對得起祖輩 ,更是為了對得起我們自己。

  王海安,24歲。說起“饑餓”,他拼命回憶,才能在腦子里搜羅到相關的信息——有事誤了飯點兒 ,肚子餓得叫喚,這頓不吃抓緊補上。

  李新民,24歲。對于“饑餓”,她印象最深的是 ,自己上小學時住在外婆家 ,有時受不了舅媽的嘮叨,賭氣不吃午飯就去學校 。至于挨餓那種滋味,她很難記起來。

  路希明,31歲。他想到的“饑餓”,是父親那段老掉牙的童年經歷。父親家兄弟5個,小時候搶東西吃搶得打起來,難得吃頓白米飯,為公平起見奶奶會找個秤,給哥幾個每人稱二兩。太遙遠了,路希明拿這個當笑話來聽。

  這是一個饑餓感缺失的時代。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曾有這樣的調查:目前中國的食物浪費程度超乎想象,全國一年僅餐飲浪費的蛋白質和脂肪就高達800萬噸和300萬噸,這相當于倒掉了兩億人一年的口糧。

  而在不久前的10月16日,國內多個城市的糧食局局長帶頭禁食,“以身作則倡導糧食節約概念”。

  “刷鍋水都不舍得倒,年輕人吃剩的要扔掉的,都要來吃了。”只有 60歲左右的長輩們,最懂得饑餓、糧食意味著什么。

  這源于他們那段抹不掉的記憶。“1958年還能吃飽飯,窩頭還是用糧食做的,1960年窩頭里摻著野菜,摻著蘿卜、糠。”“我和俺孩子在黑天到地里把樹皮剝下來,到家用刀剁剁,放到鍋里煮一煮,和孩子吃。”老人們面對著鏡頭說。

  當王海安、李新民等多位年輕人參與到“民間記憶計劃”之中,走訪了多位饑餓的親歷者之后,他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他們才知道,“什么事都是有原因的,老人們勤儉節約與富不富裕沒多大聯系 ,因為她們從那時過來,差點被餓死。”

  “民間記憶計劃”,是由有“中國獨立紀錄片之父”之稱的紀錄片導演吳文光2010年1月發起的活動。它的主要內容是,讓一群年輕人回到自己出生長大或者祖輩出生長大的村莊,把鏡頭對準那些經歷過五六十年代的饑荒的老人,尋找當年的歷史細節。

  截至2012年4月,已經有60多位參與者,手持DV回到村子,走訪了近700個老人,足跡遍布全國17個省份、110個村子。

  這個名為“尋找饑餓”的拍攝項目拍出了20部時長1小時以上的紀錄片。其中王海安拍攝了《進攻張高村》,鄒雪平拍攝了《饑餓的村子》、《吃飽的村子》、《孩子的村子》,那個在紀錄片里說原本“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與農村有關系”的章夢奇,重新返回父親的老家 ,拍攝出了《自畫像:47公里》。

  這兩年里,這些紀錄片已經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云南大學等國內高校放映,在北京、上海、云南等多個藝術活動上展播,并入選了新加坡藝術節、巴黎真實電影節參展影片。10月15~28日,吳文光帶著4位學生先后在美國哈佛大學、北卡大學、杜克大學等7所高校進行了紀錄片展播。

  他們還以此為基礎,排練出一場以饑餓為主題的劇場演出,演出者都是拍攝“饑餓計劃”的年輕人。

  在舞臺劇里,這群年輕人喊出這樣的臺詞——“因為饑餓,我們去尋找饑餓。”

  對于這句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王海安的解釋是 ,以前對從小生活的村莊、發生在長輩們身上的歷史很無知,現在,他們要去尋找真相和記憶。

  “很少有年輕人主動走進老人陰暗的屋子。我成了他們難得的傾訴對象。”王海安感慨說,這是一次次極難得的對話。講完自己的經歷,有的老人會熱情地留王海安在家里吃飯。也有的會蹣跚著帶王海安去找村子里其他的親歷者。

  他們很想通過一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謝意,就為還有人記得他們。

  當然,也有老人拒絕面對鏡頭。“拒絕我的有主動性,也有被動性的。前者是因為自己的親人就是餓死的,受傷害太深 ,內心的傷痕再也無法治愈,不想去回憶。后者是因為擔心說出來以后會有麻煩。”聽得越多,王海安越能理解那些老人。

  吳文光說,“尋找饑餓”之旅,對采訪拍攝者來說,首先是一次自我的回歸,回歸到和自己有關的村子,回歸到生活的根部;然后是對歷史的尋找、尊重,是對現實的一次反思。

  拍攝過程中,參與者多數都遭遇到了一些阻力。他們是從老人們對此事的反應中,找到了記錄下去的價值。作為活動的早期參與者,山東濱州的鄒雪平把村子里的老人邀請到自己家里,放映她所拍攝的片子。圍坐在電視機旁的老人目不轉睛觀看著自己的講述,有的哭紅了眼睛。

  看了片子的孩子也成了鄒雪平的擁躉。他們成為拍攝者的一員,在2012年的寒假里,挨家挨戶拜訪老人,幫助鄒雪平成功在村子里為饑荒中逝去的老人立起一塊紀念碑。經歷饑餓的是老人,記住歷史、珍惜當下的則是年輕一輩。

  在紀錄片里,一個一起傾聽了老人們口述歷史的小女孩津津有味地對鄒雪平說:“我差點兒被那些老人感動”,“我長大也想做一模一樣的事兒。”

  文/本報記者 朱艷麗

  圖/新華社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半島客戶端

相關閱讀

尋找 饑餓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