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搬運大石料人員合影(左) 為減輕重量,對大石料進行加工(右)
浮山大金頂,大石塊就是從這上面鑿下來的。
凡是到過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人,一定會被其中央佇立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高大、宏偉所震撼。這座總高達37.94米的石碑,碑心是一整塊長14.7米、寬2.9米、厚1米、重達60多噸的大石。碑身正面雕刻著毛澤東親筆題詞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八個大字 ,供全世界人民瞻仰。而碑心的石料正是來自咱們青島浮山。為什么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心石料偏偏挑中了浮山石?這塊巨大的石頭是如何從浮山上完好無損地剝離下來?住剝離石頭的過程中又發生了哪些不尋常的故事呢?
千挑萬選選中浮山石 1949年9月30日,新中國成立前夕的第一屆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確立了要在天安門廣場上修建一座紀念碑的方案。隨后,中央及地方共17個單位組成了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開始籌備紀念碑的建設工作。
當時在北京市建設局工作的留美歸國碩士陳志德,1951年國慶節被興建委員會調到剛成立的施工組任組長,主持紀念碑的修建工作 。“自從老陳被調走后,他這輩子就和石頭打上交道了。”陳志德的妻子呂爽回憶道。
1952年8月,修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工程正式啟動。按照方案,老陳需要在全國范圍內找到一塊約300噸的碑心石,才能達到碑心約15米長、寬3米、厚1米的設計方案要求。但300噸的碑心石要到哪里去開采,怎么采?陳志德遇到了第一只“攔路虎”。
“他就天天往北京圖書館跑。”呂爽說老陳在北京圖書館,花了十幾天時間翻閱資料,掌握了全國各大山脈的巖石情況。然后又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3個多月的實地考察,以找到最優質的巖石來建造紀念碑。
經過反復分析、對比、實驗,陳志德最終來到了青島浮山,選中了浮山石作為紀念碑碑心石。這也是新中國建筑史上罕見的一塊完整的花崗石。
浮山大約形成于白堊紀,距今至少1.3萬億年以上。地質學家稱其為“青島巖”。以肉紅、灰白兩色為主,被世界石材組織評定為“全球四大名牌石材”。
中國這么大,上等石材有很多,浮山石為什么脫穎而出?
“浮山石是優質的花崗石,石英多、云母少,耐風化、石質堅硬、顏色素雅,最符合紀念碑的石材要求……”見證過當年采石的青島市圖書館老館長魯海這樣評價浮山石。此外,青島交通便利,也是浮山石被選中的因素之一。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和旅順雷鋒紀念碑、濟南英雄山烈士紀念碑 、徐州淮海戰役紀念碑等紀念性建筑以及南極長城科學考察站紀念碑等,均取材浮山花崗巖。1953年8月1日,人民英雄紀念碑工程開工。
1953年3月,青島石料廠接到開采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心石石材的通知。消息傳出,全廠沸騰了,所有人都知道這是頭號政治任務。參與過當年采石的青島石料廠的老廠長王文健如今還住在中韓街道的午山社區,已經90多歲高齡的老先生仍能清晰回憶起當時廠里職工光榮接受這一任務的激動心情。石料廠連續一周天天開會,向全廠工人強調這一任務的光榮性與艱巨性。
對石料廠來說,首要任務就是,在浮山上挑選出一塊完整無損的石頭。為此王文健找來王忠禹、朱培成兩位有經驗的老石匠商量。這兩名老石匠走遍了浮山大大小小的角落,對每塊大石頭都爛熟于心,不出3天就將采石地點選在浮山大金頂。
如何確認這塊石頭的成色?廠里請職工們獻計獻策。經過討論,大家決定選用王忠禹的建議:水漫巨石。
當時山下有水源,工人們就從山下挑水到山上,將水一遍遍潑在大石頭的表面,檢查石頭是否有裂紋存水、是否平滑。這樣用水檢驗可以把肉眼看不到的細小裂紋也觀察出來,經過一天不停地潑水和觀察,兩位老石匠才最終確認這是一塊沒有裂縫的好石材,所有人也都長舒一口氣。而事實也證明這塊石頭確實是一個整體。
揮錘鑿出300噸巨石 確定好需要開采的石頭就在浮山大金頂,但怎么才能完整地開采出一塊300噸的石材坯料呢?
當時的采石工藝十分落后,整個石料廠連電都沒有,到了晚上只能靠手電筒照亮,更別說現代化的開采機器了。
采石讓陳志德絞盡腦汁,還專門從南京、上海等地請來了十幾名專業技術人員。但特地趕來的技術工人們也沒有什么好辦法來開采剝離出石頭。用力重了,容易把石料砸裂,用力輕了,又無法使整塊石料從山體上分離出來。
眼看著時間一天天過去,陳志德著急上火,嘴邊起了泡。正在他一籌莫展時,幾名從當地雇來的石工悄悄把他拉到一邊說:“嶗山腳下有個村子叫清石峪,村子里住著一位叫李開山的老石工,被人稱為石神。您還是把他請來想想辦法吧!”
石匠李開山的手藝是祖傳的。他爺爺當石匠時,曾幫國民黨政府在嶗山采過幾次大石,采石過程他都看在眼里。
陳志德把李開山請到采石現場,李開山一聽要求,倒吸一口涼氣,300噸重的巨石,根本就不是幾排鋼楔子能搞定的。他決定用放悶炮的方法,炸出這塊巨石坯材。
李開山選定了一處平整的石壁,在上面用黑炭筆畫出一塊長15米、寬3米的待采石坯,沿著長方形石材的四條邊緣線,鑿了40多個炮眼。他親自往炮眼里添裝炸藥,炸藥分量得控制精準,多了可能炸壞石坯,少了又無法使石坯與巖壁分離。炸藥添裝完畢,隨著“轟轟轟”一陣沉悶的爆炸聲,那塊巨石的兩個邊緣被炸出了裂隙,另外兩邊卻沒有裂開的痕跡。陳志德焦急地詢問:“怎么辦?”
“放悶炮的方法只能用一次,再用恐怕就要損傷石料了。”李開山說,“石料的另外兩個邊雖然沒被炸出裂隙,可是經過炮震,再用鋼楔子釘進去就容易多了。
接下來,石工們齊上陣,將100把鋼楔子砸進石料未開裂的兩邊。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石料還是沒有從巖體分離出來的意思。
最后李開山和老技術工人朱培成一起商量,決定用“螞蟻啃骨頭”的辦法。工人們攀到大金頂,另選擇一大塊平整巖體,根據所需尺寸,先在巖石的四周挖上5米多深的槽,使碑石凸現出來,改變過去用炮打的辦法,能確保大石料的完整開采。工人們在大石料底部每間隔不到半米的距離,用鋼管打上通孔,從石料底部穿過,再鑿出楔子眼,將上寬下窄的楔子砸在里面,幾十人用大錘逐個加壓,使石塊漲裂。就這樣一層層小心翼翼地開鑿,石料終于毫發未損地離開了山體。經過采石工人3個多月的開鑿,1953年7月,重達300噸的大料石終于安全、完整地采下來了。經過第一次加工,重量減為280噸,第二次加工后減為102噸。
為采石進了2噸炸藥 陳玉清老人是曾參與過浮山石料采集工程的人員之一。他當時在青島石料廠擔任武裝警衛班班長。1953年,浮山開采人民英雄紀念碑石材,他曾作為警衛負責人,持介紹信到濟南新城化工廠進了2噸炸藥,作為采石使用。
那段時間,陳玉清經常在采石現場值夜班。當時浮山大金頂有個海軍雷達站,這里離陸軍營房也很近。當時有個約定,只要聽到槍聲,戰士便會立即趕到現場。
“這些炸藥堆放在溝東沿,上面蓋了防雨布,每個值班人手里都有一支步槍,嚴加看管。”陳玉清說,一天晚上,他在采石場值夜班,突然,在不到20米遠的距離內,出現了兩只野狼,幽藍的眼睛正盯著他。
“我當時手里有槍,沒感覺害怕。如果這兩只狼攻擊的話,我就開槍。可轉念一想,槍聲一響,附近的海軍、陸軍官兵就會全部趕來,為這點小事影響他們休息不值得。”就在陳玉清遲疑的時候,這兩只狼順著東邊山溝溜走了。
后來這些炸藥被遷移到了李村東北角的羅圈澗危險品倉庫。采石使用炸藥,都由陳玉清騎自行車親自去取。少則五六斤,最多也不超過10斤。
碑心石毛坯從大金頂取下,被放到了浮山采石場下邊的平地上,這時負責后續工作的是北京第六建筑公司,一位姓袁的同志特意帶著照相機為工人們拍照。此后石料廠警衛班的工作就移交給了市公安局派來的一個加強班。這個加強班一共30多人,他們的武器是每人一支長槍一支短槍。
1960年、1996年和2006年,陳玉清曾三次到過北京,每次他都會到人民英雄紀念碑跟前看看,總會流連忘返,感慨萬千。記者 李金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