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都市報7月6日訊(記者 李保光) 近日,國家海洋局發布了《2011年中國海平面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1年我省沿海地區的海平面比常年(該公報將1975年至1993年的平均海平面定位為常年平均海平面,簡稱常年)偏高75毫米,比2010年偏低7毫米,在我國所有沿海省份中排第四位。預計2050年,我省海平面將比常年偏高145~210毫米。
《公報》指出,近年來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 ,但根據不同的區域 ,其上升的幅度也有所差別。1980年至2011年,中國沿海海平面總體上升了約85毫米,平均上升速率為2.7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中,渤海西南部、黃海南部和海南東部沿海上升較快,均超過了100毫米;遼東灣西部、東海南部和北部灣沿海上升緩慢,均低于80毫米。
《公報》顯示,2011年中國沿海海平面比常年偏高69毫米;但與2010年相比,總體偏高只有 2毫米。在沿海省份中,海南和廣東沿海海平面明顯偏高,分別比常年高100毫米和93毫米;天津、山東和江蘇分別高88毫米、75毫米和70毫米;其他沿海地區介于35~67毫米之間。不過,盡管山東沿海海平面比常年高了75毫米,但比2010年還是偏低了7毫米。
預計未來中國沿海海平面將繼續上升,到2050年海平面將比常年升高145~200毫米,其中山東省沿海海平面可能會比常年偏高145~210毫米。
《公報》建議,山東省應加強海岸防護,開展岸線整治和生態恢復工程,有效減緩海岸侵蝕的影響;實行全省淡水資源的統一規劃和管理,加強淡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建立節水型農業,有效降低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影響。
此外,由于2012年7月至9月是山東沿海季節性高海平面期,7月22日、8月3日、8月20日、9月1日和9月18日前后是天文大潮期,山東半島南部沿海如遇熱帶風暴北上,極易發生風暴增水、季節性高海平面和天文大潮三者疊加的情況,形成災害性高潮位。《公報》提醒相關部門應高度重視。
此外,由于圍填海的地面松軟,易發生地面沉降;而圍填海邊岸面對大海,缺乏灘涂緩沖,直接受臺風、風暴潮和巨浪等海洋災害的沖擊,是海平面上升的嚴重脆弱區。相關專家建議對圍填海土地開展海平面上升影響評估,定期監測區域地面變化,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
原因 氣候變暖、地質活動、局部自然環境
李培良是中國海洋大學專門研究海平面問題的專家。“從宏觀上來講,近年來的氣候變化是海平面升高的主要原因。“隨著近年來氣候變暖,包括格陵蘭島和南極大陸在內的一些冰川都在融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海平面有所上升。”李培良表示,局地的自然環境跟海平面的升高也有一定關系。“比如山東半島附近,近年來一直以東北風為主。”李培良說 ,在季風的長期作用下,海水被吹向陸地,導致近岸地區的海水增多,海平面自然變高。
此外,也有學者認為,海平面的升高跟地質活動有關。此前,研究海平面問題的專家左軍成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通常情況下,海平面變化的數據是一個相對數字。“除了海平面的實際變化外,還包括地質、地殼的運動。”據他掌握的數據顯示,地質、地殼上升的速度都超過海平面上升速度。
影響 膠州灣濕地20年減160平方公里
海平面升高會產生什么影響呢?對此,李培良表示,如果海平面持續上升,會導致沿岸地區風暴潮災害、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侵蝕海岸,情況嚴重的還會淹沒海島,甚至碼頭。“高海平面抬升了風暴增水的基礎水位,高潮位相應提高,風暴潮致災程度加大。”李培良認為,對于人工岸段,海平面上升會淘蝕堤防岸基,影響堤防安全。
據相關資料顯示,在海平面上升等因素的作用下,近年來山東沿岸的海岸侵蝕、海水入侵與土壤鹽漬化災害嚴重。其中,東營岸段普遍存在海岸侵蝕;蓬萊的部分岸段侵蝕速率達2.8米/年;青島膠州灣因海岸侵蝕造成生態濕地減少,20年減少了160平方千米。2011年濱州重度海水入侵距離達29千米,土壤鹽漬化程度加劇;濰坊壽光市的最大入侵距離超過32千米,寒亭區的重度入侵距離近29千米。
記者 李保光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郭新舉]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