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3日本報A13版報道了青大仨學生自己做出了首副校園撲克之后,正在青島民俗館舉辦撲克展覽的江先生也給本報來電,說撲克在很多人眼里往往只是一種紙牌游戲,但是在他們眼中,還包含著另外的一種感情,撲克上面的背景圖片或者畫面往往會勾起人們對之前歲月的一種記憶與感情。
5月6日中午 ,記者來到青島民俗館,進入到民俗館里面,記者看到旁邊的走廊上擺放著各種各樣的主題撲克 ,如歷史類(明君、名臣系列等)、體育類(奧運會系列)、文學類(三國水滸系列等)、紅色主題(抗戰、領導人語錄系列)等主題系列。其中一些十分有特色的主題撲克更是十分吸引人,有兩副撲克連起來橫著放上一排,組成了一幅《清明上河圖》和《姑蘇繁華圖》,看上去與原畫十分相似。
在民俗館最里面的一個柜子里,還放著各種各樣的異形撲克,鑰匙形、蝴蝶形、圓形、S形等千奇百怪。目前國內最大的異形撲克有100厘米高,71厘米寬,總重量約為50公斤,而最小的撲克牌長只有1.5厘米,寬0.5厘米,基本可以藏在手指縫里,還有其他形狀等。
據本次展覽的組織者江世波介紹,這種異形撲克并不是用來玩的,主要都是用來收藏,而且現在的異形撲克已經很難找,只有早期的收藏愛好者才有真正的原件,由于原件很多都十分珍貴,舍不得拿出來,只能拿一些彩繪用來展覽。
記者在民俗館還見到了54歲的撲克收藏家李福德,據老李介紹,自己平時喜歡收藏,但是又有工作,只能是擠出時間來與國內的同行交流:“有時為了參加一個收藏展覽活動,往往搭上大半個月的工資坐飛機去很遠的地方和別人交流,這些東西在我看來都是無價的。”
江世波從事收藏也已經有快三十年的歷史了,說到收藏撲克的歷史,也是有些故事的:“改革開放初期的時候沒啥娛樂活動,往往就打牌來消遣時間,我也喜歡這種撲克的背景圖案,由于那個時代的特殊性吧,很多撲克牌的背景畫面都很單調,每當撲克出現一種新的主題背景,我就很感興趣研究一番,這樣不光形成了這種愛好,還因為撲克背景的緣故,也喜歡上了歷史、體育、文學等只要與撲克背景圖案有關的東西,這樣也開闊了我的眼界。”江世波還展示了自己制作的一副青島風光的撲克牌,也是花了很長的業余時間跑遍了島城的各個風景名勝之地做出來的。
據老江介紹,自己已經收藏了一百五十多副特色主題撲克牌,由于場地原因在民俗館展示的展板只有76張,有些撲克在他看來過于珍貴,只能拿一些彩繪來展示,大部分還是用的原件。
老江最后與記者告別的時候,也說了一些自己對收藏與文化的看法:“有的人雖然收藏了一些很有價值的東西,如果不拿出來,那就沒有了意義。文化也是一樣的道理,重在交流,取長補短,這樣才能一起進步,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把島城文化打造得更吸引人。”
城市信報馬上就要迎來三周年的“生日”了,想打造一副屬于自己的“牌”,如果您在設計撲克或者能對撲克有啥建議的話,可以撥打本報熱線80889088,向我們提供您寶貴的意見。記者 潘立超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宋濤]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