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使工地沒有開工,谷海先也有保底工資 。
半島都市報2月17日訊(記者 馬正拓) 提及建筑業一線的農民工,往往會給人一種靠體力吃飯的“泥腿子”印象。記者從17日召開的全市工程建設管理工作會議上獲悉,去年本市470家建筑業企業,已率先招用了38187名建筑業農民工為固定合同制工人,加速了來青務工的農民工向產業工人轉變的步伐。來自江蘇鹽城的鋼筋工谷海先就是其中一位,即使沒活干每月也能拿到 1500元的保底工資。
17日下午,在洛陽路保障房項目的其中一處工地上,來自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慶豐鎮永安村的谷海先和谷華先,正和其他工友一道,干些平整場地等活。由于當天沒有大面積開工,兩名鋼筋工暫時無用武之地。“即使工地上不開工,我們每天也還有四五十塊錢的收入。”谷海先說,與他干鋼筋活每天150元左右的收入相比,盡管這一天收入減少了很多,但他很滿足。
以往一旦工地上沒活干,谷海先等農民工只能打牌、喝酒打發時間,沒有任何收入。于是,工友們經常三五成群地四處流動,哪兒有活去哪兒干,一年最多的時候給十幾個建筑公司打過工。“討要工資時經常鬧糾紛不說,整天像是在打游擊。”谷海先說,自從去年與青島博海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簽訂了固定合同以來,他們的打工生活開始穩定下來,工資待遇“旱澇保收”,全年的總收入增加了四五千元。
像谷海先這樣的合同制農民工,在青島博海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還有300余名。該公司負責勞務的經理隋振坤介紹,青島市城鄉建設委建管局自2010年起,號召島城建筑業企業培養自己的用工隊伍,與鋼筋工、木工、瓦工等技術型農民工簽訂固定用工合同,并提供工傷保險和醫療保險等。“對于建筑業企業來說,技術型農民工近些年是比較搶手的資源。”隋振坤介紹,以往他們一旦接到國內外比較大的項目,公司通常要到山東臨沂、安徽阜陽、江蘇鹽城等地緊急招工,有時甚至要找勞務中介幫忙。自從與農民工簽訂固定勞動合同后,在其他企業遭遇“用工荒”的時候,該公司也不擔心自己用工緊缺。
與過去相比,青島博海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要為這300多名農民工多支付一筆不小的費用,但該公司認為很值。一方面,農民工流動性大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眼下其他的農民工還在陸續回青的時候,該公司的合同制農民工已基本上全部到崗。“公司的用工管理也理順了,一個工程項目結束后,能迅速組織工人投入到煙臺、威海甚至是北京等地的工程項目上。”隋振坤介紹,公司運轉的效率提高了很多。 2月17日召開的全市工程建設管理工作會議上,青島市城鄉建設委副主任、建管局局長孫宗賢表示,2011年,全市470家企業已招用38187名建筑業農民工為固定合同制工人,占建筑業農民工總量的27%。此外,還有33778名技術工人通過了考核鑒定,3816人獲得了關鍵崗位證書,加速了向產業工人轉變的步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郭新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