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臧勝云向記者展示當年和愛人踩高蹺相識的照片兒。
2月5日正月十四,2012年嶗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就將開幕。一批世界級、國家級非遺精品,將以表演的形式集中亮相。在這其中,也有不少當地的非遺精品,北宅街道的溝崖高蹺就是一例 。與許多非遺精品面臨后繼無人的窘境相比,有 112年歷史的溝崖高蹺“人丁興旺”,從區級“踩”到市級,去年又“踩”向省級非遺 ,今年還將走進校園,培養新一代傳人。2月2日,記者走進臧勝云一家,這個普普通通的山里人家,是溝崖高蹺百年歷史上第一個一家四口都參加高蹺表演的家庭。而臧勝云的幸福婚姻也拜溝崖高蹺所賜。
從小耳濡目染17歲入行 今年50歲的臧勝云是溝崖高蹺隊的主力隊員,他從17歲開始進高蹺隊,“貨郎”“豬八戒”“唐僧”這些主要角色都飾演過。“當年為啥學高蹺?在溝崖,人人都喜歡高蹺,會踩高蹺是件露臉的事。”臧勝云回憶說。
溝崖高蹺可謂是嶗山第一高蹺,這個第一,不僅是水平高,時間也是最長的。早在光緒 26年(1900)年,溝崖人就組成了嶗山第一支高蹺隊開始演出。到了光緒 33年(1907年),村里幾個在河南許昌做木工的村民回來后,介紹了許昌地區高蹺的一些見聞,充實到溝崖高蹺的表演中。隨著不斷推陳出新,溝崖高蹺舞技越來越精湛,內容越來越豐富,溝崖高蹺隊的名氣也就越來越大。早在晚清年間,溝崖高蹺隊便以生龍活虎的高超舞技在嶗山地區大名鼎鼎。
“從我記事開始,每逢過年過節,就愛看村里表演的踩高蹺,到了17歲那年,村子里生產隊要擴招秧歌隊員,當時報名的社員就有五六十人。我記得當時只招十幾個人,誰身體好誰上。”經過一番篩選,身體素質出色的臧勝云被高蹺隊選中了。
西服當戲服吸引來媳婦 高蹺隊隊員聽起來很神氣,可其中的艱苦只有隊員自知。“就說表演時穿的戲服吧,當時經濟條件都很一般,誰家也買不起正規的戲服。于是大家就把目光盯到當時的那些時尚人物身上,他們穿的衣服都很時髦,用農民的眼光看就是‘花’,正好當戲服穿。”
臧勝云說,自己第一場演出時就是演“貨郎”,村子里讓他自己找戲服,結果他到隔壁村找到一個退伍軍人的軍裝,穿回來后大家都覺得不錯。“女演員的衣服還好借些,村子里誰家娶媳婦了,我們就到他們家里借新娘穿的紅褂子。當時大家沒錢化妝,就把水灑在寫對聯的對子紙上,然后往臉上抹。”臧勝云的媳婦臧淑琴接過了話來。
這對夫妻開玩笑說 ,他們倆的結合就與戲服有關。就在臧勝云選進高蹺隊那一年,16歲的臧淑琴也選進了高蹺隊,在日常訓練和表演中,兩人產生了感情。“以前總覺得自己土,后來借來一套西服當戲服,她就是被我穿西服的樣子吸引住了。”臧勝云開玩笑說。
明年演出今年就預訂 在溝崖社區居民看來,溝崖高蹺之所以不斷檔,與社區延續數十年的拜年風俗有關。“一到正月里,我們就要到周圍幾個村去拜年,別的村也來我們村拜年。怎么拜呢?就是各個村把自己的演出隊伍拉出來,到別的村子去表演。”溝崖社區黨支部副書記臧學浩說。
在臧勝云的記憶中,自己第一次演出就是到如今李滄區的上臧社區去拜年。“觀眾圍得‘里三層外三層’,我們一亮相 ,觀眾們就鼓掌。”臧勝云回憶說 ,自從加入高蹺隊后,年年都有演出,“記得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我們從大年初一就開始出去演出,能演到正月十五,最多的時候,一天能演5場,一場就是40分鐘。算下來,光春節期間就能演50多場。而溝崖高蹺成了每年春節的保留節目,往往今年剛演完了,別人就預訂明年繼續來表演。”
訓練補貼水漲船高 1986年,臧勝云的大女兒臧翠蓮出生,還在四五歲的時候,臧勝云就給女兒做了一些只有10厘米高的高蹺,讓女兒在家里踩著玩。到了女兒12歲的時候,臧勝云讓女兒也加入了高蹺隊,主要飾演“仙女”。
“到了她表演的時候,溝崖高蹺就發生一些變化了。例如溝崖高蹺剛開創那會兒,高蹺只有25厘米高,后來到了60厘米高,我剛進高蹺隊的時候是80厘米高,后來漲到了1米,大女兒剛進高蹺隊的時候,就要踩1.2米高的高蹺了。”臧勝云說,溝崖高蹺講究一邊跑一邊扭,高蹺越高,表演起來越好看,但這對演員來說卻很辛苦。“剛開始時重心肯定不穩,走都困難,何況還要扭呢?一開始女兒經常摔倒,但孩子有天賦,很快就適應了。”
“女兒踩高蹺,不僅鍛煉身體,還能有點收入 。”臧勝云回憶說 ,從上世紀 90年代開始,每逢到了排練期,社區都會給每位演員按天發放補貼。“一開始就 30元左右,后來漲到50元,到最近幾年漲到了80元、100元。”臧學浩說,發放補貼也是為了應對形勢的變化。“到了上世紀 90年代,居民的生活節奏也快了,大家手頭事越來越多,為了鼓勵大家特別是年輕人來練習,我們就適當給大家發一些補貼。”
■相關新聞 高蹺踩進校園化解人才危機 臧勝云表演時,去過的最大“舞臺”也就是李滄區每年正月十五的大型巡演。可隨著溝崖高蹺的名氣越來越大,到了女兒臧翠蓮表演的時候,演出的“舞臺”也越來越高檔,不僅在市政府門前舉行的民間匯演中亮過相,還參加過青島國際啤酒節、四方糖球會這些大型節會。2009年,臧勝云的小女兒臧連聰也加入了高蹺隊,一家四口都踩起了高蹺。
今年,臧翠蓮和臧連聰因為工作忙,都不能再參加非遺節了,只剩下老兩口“披掛上陣”。“溝崖高蹺傳承了112年,有沒有遇到危機?我看肯定有,像眼下這種狀況就是,年輕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每年讓他們拿出十幾天時間來排練實在很難,這已經不是靠發補貼能解決的問題了。”臧學浩說,所幸社區也想到了辦法,例如與嶗山區的中學進行合作,讓高蹺走進校園,讓老演員們手把手地傳授給孩子,讓溝崖高蹺繼續傳承下去。
高蹺能扭能跑演員自編自唱 今年76歲的臧兆善是溝崖高蹺隊里年齡最大的成員。說起溝崖高蹺的特色,老人談興甚濃。“溝崖高蹺的表演形式豐富,從高度上分高、中、低三種,叫高蹺、中蹺、跑蹺。最高的高蹺有一丈的,不僅隨著鼓樂的節奏或走或跑地旋轉、蹦跳,有些技術好一點的人還能表演跳過桌子、凳子、小木橋等驚險的動作。”臧兆善回憶說。
此外,溝崖高蹺不僅講究扭、跑,演員還會唱。“曲子都是老百姓自己編的,最早的幾只曲子像‘青島解放五更’、‘李玉蘭邁大步’等。”臧兆善說,和海門高橋相比,咱們有自己的特色,不信比比,咱們可不怵他們。
文/圖 記者 李兵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郭新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