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妍 江蘇一公司非法制售“農藥廢渣鹽”案件,近日在安徽省阜陽市潁泉區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被告人非法制售“農藥廢渣鹽”14000噸,流入全國12個省、市鹽業市場,部分“農藥廢渣鹽”冒充食鹽流向餐桌。(本報1月31日A24版報道) 地溝油 、勾兌醋、毒奶粉帶給人們的食品安全陰霾尚未散去,“農藥廢渣鹽”又登上了人們的餐桌。一起起倏忽而至的食品安全事件,儼然一場場不可禁絕的礦難 ,總有那么一種麻木的痛 ,讓人無言以對。就像此番突然曝光的“農藥廢渣鹽”,你不能說它比地溝油更讓人震撼,但也絕不敢說自己能夠從這種農藥鹽中幸免。只要看看那些售毒售假利益鏈條,看看那些錯綜復雜的流程與去處,就會發現,在食品不安全的羅網中,誰也無法成為幸免者。
倘若說以往查處的“假鹽”,大多是普通意義上的工業鹽,是沒有添加碘化鉀的“不合格鹽”,是沒有經過食品專營渠道而私自加工制作的。那么此番查處的“農藥廢渣鹽”,則是直接從農藥殘渣中清洗、烘干生產出的。農藥對身體的危害不用多說,“農藥廢渣鹽”類似奶制品中的“三聚氰胺”,對健康更存在潛在危害。而這種將人體當成化學熔爐的制售毒鹽案例,是否也只是毒鹽販賣的冰山一角?
每一起食品安全事故背后,必然隱藏著暴利鏈條。據案件調查,“農藥廢渣鹽”產業鏈上每個環節都產生了100% 或更高的利潤率。不僅如此,由于工業鹽與食鹽市場的流通渠道被打開,工業鹽企業數量眾多,卻規模小、效益低、管理混亂。尤為重要的是,因為有食鹽專營的制度,整個市場利潤誘人,大量難受阻滯的工業鹽甚至農藥廢渣鹽,通過各種渠道流向食鹽市場,牟取暴利,危害公眾健康,這實際上正是困擾鹽業安全的一塊傷疤。
面對毒鹽肆虐,加強監管、提高售假售毒者的違法成本,當然是一個方面。但既然令售假之徒趨之若鶩的暴利植根于鹽業壟斷專營之上,我們是否也應該對當下的鹽業制度細加考量,從制度上進行問責與梳理?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孟祥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