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濕地育肥8000畝蝦池
大沽河在入海口沖積出一片河口濕地,正是得益于這“兩江水”,育肥了8000畝蝦池。
“膠州灣的海水和大沽河的河水交匯,帶來了豐富的微生物,肥沃的淤泥又是天然的溫床,所以養出的蝦,肉質好、味道鮮、營養豐富。”劉站長介紹說。
岸上的蝦池一眼望不到頭,眼下養殖期已經結束,蝦池全部清空,泥床里有許多小蟹子穿梭爬行。當地居民介紹說,這8000畝蝦池養的最多的是竹節蝦,養蝦用的水就是“兩江水”。在每塊蝦池邊,都能找到引水用的溝渠和電泵。
沿河走來,大沽河帶給兩岸子民的“恩賜”無比豐厚:純凈的飲用水、特色的農作物、美味的河鮮,而蝦池和鹽田,則是大沽河入海前留下的最后一大物產。緊鄰蝦池,幾萬畝天然鹽田綿延無際,這是東風鹽場的曬鹽區,場區工作人員稱,“全是引海水自然曬出的海鹽”。曬出的粗鹽堆積如“雪山”,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
八成居民祖輩以打魚為生
近年來,青島近海的漁民正在迅速縮減,而在大沽河入海口的羅家營社區,記者發現,這里漁船遍布,碼頭眾多,岸上居民絕大多數仍靠打魚為生。羅家營社區負責漁業的主任羅代孟介紹稱,整個社區共有3340口人,靠打魚養家糊口的有2000人以上,直接上船的勞動力就有600多人,“可以說是當前漁民最密集的一片區域。”
在“母親河”進入膠州灣的河道上,散落著大大小小20多個漁船碼頭。“祖祖輩輩都是漁民,我們18個社區里,有9個是漁業社區,光俺們羅家營,漁業人口就占到了80%。”在入海口的一處小型碼頭,看船人王老漢跟“兩江水”打了一輩子交道,對附近各個碼頭的情況也了如指掌。
羅代孟分析稱,河口之所以能成為僅存的漁民密集區,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河海交匯,魚蝦數量豐富,二是處于膠州灣入海口,有天然的碼頭,方便漁船停靠。“第三是土地問題,整個河口都是沖積出來的泥灘,鹽堿地,沒法耕種,打魚是村民唯一的謀生出路。”羅主任說。
■居民心聲
盼濕地開發兼顧村民利益
在一艘剛剛靠岸的漁船上,幾位漁民正湊在一起吃飯,花生米、水煮蝦就著啤酒,邊吃邊商量著布網的事情。關于這次大沽河的治理,漁民們都表示“知道”,而他們最關心的,就是河口濕地的開發。
“開發是好事,但俺們不希望為了開發取締蝦池、碼頭和船廠,這可是俺河口村民的衣食來源啊。”漁民老孫的這番話,被河套街道羅家營社區漁業主任羅代孟稱為“全體村民的心聲”。
羅主任說,目前僅羅家營一個社區就有漁船106艘,碼頭7個,船廠2處,要是真取締了,村民們就無法生活了,“村民最期盼的,是這次治理能把零散碼頭整合,并規劃出一片區域來安置拆遷船廠,這樣治理開發和村民利益都能兩全。”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