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底5000米拍到的鼠尾魚。(圖片由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提供)
8月23日,在圓滿完成我國載人深潛5000米級海試任務之后,“蛟龍號”深潛器的母船——“向陽紅09”船凱旋青島,我國首批潛航員唐嘉陵、付文韜及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 46名海試人員也隨船抵達青島。記者從隨后舉行的媒體見面會議上了解到 ,此次海試不僅驗證了潛水器5000米級深海極端環境下的功能和性能,創造了5188米的我國載人深潛深度和554分鐘的水下時間新紀錄,同時對海底巨型底棲生物進行了拍攝并采集了樣本,向人們展示了5000米海底世界的景象。
下潛過程中周圍一片漆黑 唐嘉陵是我國首批潛航員之一,曾兩次參與下潛作業,并且參與創造了我國載人深潛5188米的新紀錄。會議之后,記者對他進行了采訪。
“在下潛的過程中周圍一直一片漆黑,只能從傳感器上傳送的數據中看到溫度在不斷下降,海水的壓力則在不斷上升。到達海底的時候,傳感器顯示外面溫度已經是1.45攝氏度,而此時艙內的溫度也從三十多攝氏度降到了14攝氏度,人也可以明顯感到寒冷。”唐嘉陵說。
海底通信,不靠“電磁”靠“聲波” 在陸地上通信主要依靠電磁波,但是到了海底之后,電磁波便無用武之地了。記者了解到,因為電磁波在水中傳播時會逐漸減弱,傳輸幾米的距離便會消失,遠遠達不到五千米的要求,所以科學家們必須尋找其他的信息傳輸方法。唐嘉陵告訴記者,科學家們研發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高速水聲通信技術,采用聲納通信,“在水里,我們才用聲波傳輸信息,可以達到1500米/秒的速度。”唐嘉陵說。“但是我們也有新的問題,因為到達五千米的深度之后,聲納通信雖然不會減弱信號,但是由于傳輸速度的限制,通常會有幾秒到十幾秒的延遲,這是我們下一步也要解決的問題。”
海底巨型龍蝦來“挑釁” 那五千米的海底世界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唐嘉陵說,在海底有限的視距都在10米之內,“能看到的全是像隕石一樣的錳結構均勻地散落在海底的沉積物上,這在之前下潛到3000米的海底是看不到的。最有意思的是還有兩個小生物發現了我們的潛水器,一只鼠尾魚開始并不害怕,圍著我們的作業區轉了一圈,突然我們的作業臂一動才嚇跑了。另外還有一只巨型龍蝦則對我們充滿“敵意”,我們在水下放置標志物的時候,它還跑去撞了一下,好像向我們示威呢。”
在第44次下潛實驗時,科學家們還發現了巨型單細胞原生動物并采集了標本,從資料圖片上可以看到,這些巨型單細胞生物呈半月形,直徑將近10厘米。此外,科學家們還發現了海百合、傘花海鰓等深海生物。見習記者 孫祥輝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桑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