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川巴拿恰如今已聚集了眾多人氣。
這是一條全長582米的道路,這是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歷史上的第一條商業步行街,這里將成為新北川人重新創業的希望之路。
2009年12月,威海市和濟寧市的援建者們匯聚原安縣黃土鎮 ,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上啟動了給北川建造一個“造血”平臺的宏偉工程。連砸10套不如意的樣板房、與5個月的雨季搶時間、破解傳統羌寨安全性低的難題……2010年10月,山東的援建者們克服了重重困難,完成了10個月建造一條頂級商業街的奇跡。如今,這條名為北川巴拿恰的道路,已經幫助4000余名新北川人解決了就業難題。
山東人送來新地標 4月30日下午,永昌河畔車流如織。一輛輛掛著“川”、“渝”、“甘”的車輛,盡管來自不同方向 ,但去處卻是同一個——位于北川新縣城中軸線上、永昌河東岸的北川巴拿恰。
在那里,偌大的停車場上難尋一個空車位,收費員不斷地勸說著一個個焦急的司機:“再耐心等等,馬上就有車位了 。”話音未落,一輛拉著100位“成都小記者”的大巴車又準備駛進停車場,急得收費員沖著大巴車司機連連擺手。在北川巴拿恰入口處做生意的張小燕告訴記者,4月20日北川巴拿恰開門納客時,來了4萬多人,而看上去4月30日當天的人流,比開業那天還要多。
“巴拿恰”,在羌族的語言中是集市、市場的意思。顧名思義,北川巴拿恰就是北川的商業街。這條街每個角落都散發著羌文化的韻味,與此同時,又處處散發著時尚的氣息:有咖啡店、酒吧、西餐廳,還有各種品牌服裝的專賣店。
“我在北川老縣城生活了20多年,從來沒想到北川也能有一條自己的商業街。”看著如此熱鬧的景象,“老北川”張小燕坦言,有時她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這是北川歷史上的第一條商業步行街,也是山東人送給北川的新地標。”北川羌族自治縣文化旅游局副局長唐紅梅告訴記者,北川巴拿恰位于北川新縣城的中軸線上,由威海市和濟寧市共同援建,于2010年10月竣工,全長582米,寬130米,由27棟單體的建筑、7座碉樓和一座大型廣場構成。在山東援建規劃中,北川巴拿恰是北川新縣城十大標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北川新縣城的門戶。
綿陽市官方宣傳語中,北川巴拿恰是四川最大的羌文化旅游商業步行街。唐紅梅說,有了這條街,北川有信心把它打造成與麗江四方街齊名的旅游名街。
10個月建成商業街 看著如今繁華的北川巴拿恰,又有誰能想到其建造過程中的艱辛。“根據北川的重建規劃,新北川將來的發展要以旅游業為主。咱也考慮著要給北川留下一個‘造血’平臺。最終,省里與當地達成了一致意見,要給北川造一條國內頂級的商業步行街。”時任威海市援建指揮部總指揮的于勝濤告訴記者,經過國內知名規劃大師的規劃,2009年12月份,威海市和濟寧市的援建者們云集原安縣黃土鎮,啟動了建造北川巴拿恰的工程。
然而,就在建造初期,山東的援建者們就遇到了難題,“咱們從來沒有見過羌寨,如何能讓建筑體現出羌族的特點?”時任威海市援建北川巴拿恰項目負責人的于濤告訴記者,為了將工程做得像模像樣,援建者們與當地工匠反復協商,到成都、綿陽四處考察、學習,期間樣板房就建了10次,整整花費了2個月的時間,才建造出一座令當地老羌族人都挑不出毛病的樣板房。
“當時,計劃工期只有10個月,建樣板房就花了2個月,剩下的8個月我們是加班加點地干,吃住都在工地上,大家一天只睡四五個小時是常有的事。”于濤告訴記者,到了2010年5月份,援建者又遇到了新難題。“5月到9月份是北川傳統的雨季,幾乎每天都要下幾個小時的雨。那時,我們天天都關注天氣預報,一看沒有雨,就抓緊時間澆注,有時候一澆注就是一個通宵。那時候北川到處都是工地,混凝土用量大,配給緊張。所以,我們對混凝土的澆注嚴格到了‘分’,計劃幾時幾分澆完就得幾時幾分完成,要是拖上幾十分鐘澆不完,下一批混凝土就不知道什么時候能拉回來。”于濤說。
“傳統羌寨是木石結構,這種結構的建筑抗震性低,為了讓‘北川巴拿恰’更結實,咱們發明了主體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外部裝修采用木石結構的建造模式。但這樣又帶來了很多問題,例如羌寨的石材都是整塊整塊的片石,咱們只能在外墻貼上片石裝飾,可片石太重,萬一掉下來怎么辦?后來,便有了新發明,外墻上抹上砂漿后不直接貼片石,而是裝上鋼絲網,鋼絲網外再抹一層砂漿,然后再把片石貼在砂漿上,這樣片石與砂漿之間就等于有了鋼筋支撐,解決了既要美觀,又要安全的難題。”于濤介紹說。
2010年10月,凝聚著山東援建者汗水和智慧的北川巴拿恰如期完工,山東人創下了10個月建造一個大型商業街的奇跡。
“肯定成北川王府井” 漫步北川巴拿恰,感受到的不僅是那股濃濃的羌族風韻,更有那濃得化不開的山東情結。
在一家名為“禹妃絲綢”的絲綢織品店里,老板曾明昌熱情地招呼記者坐下,而話題怎么說,也繞不開山東人的豪爽和樸實,“怎么想也想不到,我有一天也能開起這么大的店面。多虧山東朋友夠意思,設計建造出這么好的商業街,讓我們自己創業致富”。
曾明昌原本在北川縣城有一家小店面,那時的他與眾多的北川養蠶人一樣,辛辛苦苦地繅絲,然后賣到成都或是綿陽的絲綢加工廠,“也想自己做成品,可那時北川消費能力有限,又沒有多少外地人到這個山區中的小縣城旅游。更多的時候,我只能做原材料的供應商,辛辛苦苦一年下來,積攢不了幾個錢。”
2010年,曾明昌無意中來到新建的北川新縣城,北川巴拿恰的規劃讓他眼前一亮,這個精明的北川漢子立即意識到,這里將來肯定會成為北川的王府井。他根本不必為沒有客流量而發愁。隨著北川巴那恰開門納客,曾明昌的預想變為現實。“開業10天,北川巴那恰天天游人如織,店里每天都能擠進上千人。”創業前,曾明昌面對記者立下的目標是年收入100萬,而僅僅10天后,他已經將這個目標改到了 200萬元。
采訪時,記者還從唐紅梅那里得到這樣一個數據:已開放的一期店鋪已經解決了4000余名北川人的就業問題,隨著后幾期店鋪的開放,這個數字還要飛速上升。
■聲音山東人民給我們輸了血 “沂蒙山的小調繞著我,趵突泉的水滋潤著我,泰山石的堅韌激勵著我,孔子學院的書聲感染著我……我的身上流淌著齊魯兄妹的血,我相信,我又活過來了,我是北川!”這樣情真意切的詩句不是出自哪位多情的詩人,它的作者正是北川巴那恰街一家名為“寺格堂”的藥店老板劉勝燕。而在她的身邊,還有她親手寫下的“感謝山東人民”的條幅。
學醫出身的劉勝燕,曾在安昌鎮上開了兩家中藥店,大地震來臨之時,雖然全家幸運地逃過一劫,可兩家中藥店全被震毀,其中一家店鋪內價值10余萬元的藥材全被隨后而至的大雨泡壞。創業多年的心血毀于一旦,劉勝燕陷入深深的絕望之中。
“那段日子也不知道是怎么過來的,感覺自己怎么做、做什么都沒有希望。”劉勝燕說,這種沒有奔頭的日子讓她備受煎熬,直到看到當地報紙上一則關于北川巴那恰招商的公告,她才重新在內心點燃了希望。“我是學醫的,知道輸血對一個病人的重要性,可我也知道自己造血更重要。山東人民給我們輸了血,如今他們又留下這樣一個‘造血’的絕佳平臺,我無論如何也要把握住。”說這話時,劉勝燕神采飛揚。
文/特派記者 李兵 圖/特派記者 劉延珉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宋濤]
相關專題:
汶川5.12地震三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