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沂小伙劉年剛說他已經適應了北川的生活。
3年前,他背著母親剛攤好的熱煎餅,只身從臨沂來到綿陽,每天在九洲體育館門前,等候每個能幫助災民的機會。3年中,他成為山東援建大軍的一員,為了援建工作,他眼睜睜看著父親進了手術室,自己卻轉身踏上赴川路。3年后,他成為一個新北川人,最大的心愿就是盡快在北川安家立業,這樣就可以把父母接過來,實現自己盡孝“贖過”的愿望。
在過去的3年里,25歲的臨沂小伙劉年剛完成了“志愿者-援建者-新北川人”的身份轉變,可不管怎么變,劉年剛給自己設定的人生目標沒變,“男人不一定非要有轟轟烈烈的事業,但一定要實現自己的價值”。
背上煎餅只身赴川 2008年,22歲的劉年剛大學畢業。一開始,他在親戚開的一家五金店里找到了一份工作,每月3000元的收入比起還在為工作四處奔走的同學來說,儼然已步入了小康生活。然而,劉年剛并不滿足,“那個時候常想,自己再干幾年會怎么樣。也許還在這里,工資能漲到四五千,或是自己也開個店面當小老板”。
劉年剛坦言,當時,一想到這些就感到莫名的煩躁,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在劉年剛的印象里,男人不一定非要有轟轟烈烈的事業,但一定要實現自己的價值。
到底怎樣才會讓自己更有價值?這個問題困擾著劉年剛,直到2008年9月份,遠在綿陽上大學的哥哥給他打來了一個電話,讓劉年剛頓時感到豁然開朗。“哥哥說大地震后,災區百廢待興,有很多事情都需要志愿者來干。”劉年剛回憶說。
到災區去當一名志愿者!這個念頭一產生,劉年剛馬上回去向父母道別,隨后收拾了幾件隨身衣物,背著母親攤的熱氣騰騰的煎餅,踏上了南下的火車。初抵綿陽災區,劉年剛的熱情就被澆了一頭冷水,“這里的苦是自己來之前想不到的,吃不慣,睡不踏實,出行搭不上車,別人說話還聽不懂。而且到處都有各地團委、志愿者協會組織的志愿者在統一忙碌,像我這樣的‘散戶’,沒人管沒人問,我也不知道哪里需要人手,就覺得自己空有一身力氣,卻無處施展”。
當時的劉年剛,在綿陽市花1500元租下了一間小屋子,每天上午7時準時來到九洲體育館門前,找個地方一坐,看到有給災區送來慰問品的車輛,劉年剛就急忙跳上前去,主動幫人家卸車,然后分發到災民的手中。車一走,劉年剛又找個地方坐下來,眼巴巴等待下一輛滿載慰問品的車輛到來。每天晚上11時,確信不會再有車來了,劉年剛才步行一個小時,回到自己租住的房子里。
先后三次請“說客”勸母親 “散戶”的生活過了半個月,劉年剛無意中聽說,山東人要對口援建北川,老家臨沂市也成立了援建指揮部,劉年剛決定去指揮部碰碰運氣。“運氣還真不錯,我到指揮部后見到的第一個人就是總指揮,他聽了我的想法后,立即決定‘收留’我。”就這樣,2008年10月份,志愿者劉年剛成為山東援建大軍中的一員。
“指揮部包括我一共12個人。大家都要一大早起床,一直忙到深夜才休息。我沒有具體工作,就臨時擔當內勤。”談起自己在援建指揮部工作的日子,劉年剛神采飛揚。
2009年年底,劉年剛大膽地向父母透露了已經籌劃已久的計劃——援建工作結束后,自己想留在北川生活、工作。“產生這個念頭很簡單,我在這里親眼見到了廢墟上崛起的新城,一想到北川的重生有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就感到自豪,更感到難以割舍。我是打心眼里喜歡這個地方。”劉年剛的態度很堅決,可父母反對的態度更堅決,“母親一句話就回絕了我,并警告我不許再提”。
2010年11月,臨沂市的援建工作接近尾聲。眼見著同事們相繼離開,劉年剛的想法卻沒有變,他要繼續堅守。為了能讓父母同意,劉年剛先后請了三路“說客”回家勸父母。“第一位是我的哥哥,已經讀到博士了。由于學歷高,見識多,父母比較信賴他,我就讓他反復給父母做思想工作。后來,我又請妹妹當‘說客’,她在家里是老小,父母最疼的也是她,由她去勸說父母,起碼他們不會生氣。”劉年剛說,最后他請的一位“說客”最有分量,“當時我從哥哥和妹妹的口中得知,其實父親已經動搖了,主要是母親的反對態度最堅決,我就決定‘主攻’父親。我父親是一個復員軍人,我就跟父親說,你兒子沒當成兵,援川就是為國出力的唯一機會了,最終父親被我說動了,他又反過來去勸說母親。”
三位“說客”輪番勸說,劉年剛的母親終于松了口。2010年11月,劉年剛送別了援建的同事,只身來到新北川工業園中的一家臨沂援建企業上班。
接父母來川盡孝 就在幾天前,劉年剛和家里通電話得知,父親心臟有點小毛病,醫生說不必擔心,注意休息即可。掛了這個電話后,劉年剛的心卻放不下了。
在四川生活了3年的劉年剛,早已經適應了當地的生活方式。他坦言,這里的一切從來沒有讓他感到有什么困難,他唯一發愁的是父親的身體。2010年大年初一,劉年剛的父親突發腦溢血,劉年剛一家慌了神。“那年春節,我正好在家過年,我們把父親送到醫院,醫生說父親需要立即手術,可當時要做手術的人很多,我們還需要排隊。”眼看到了大年初五,劉年剛的父親還沒有做上手術,可大年初六就是指揮部要求返川的日子,劉年剛一急,就找到了醫院領導,把自己的實際情況一說,醫院方面也深受感動,給劉年剛的父親“插了隊”,安排初六進行手術。
“初六那天上午,我推著父親往手術室里走。父親讓我不要管他,立即回四川。他跟我說,家里人既然同意你在北川援建,你就要好好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行。當時我就拉著父親的手,眼淚一個勁兒地往下流。”在手術室門口,劉年剛接到指揮部領導打來的電話,指揮部那邊告訴劉年剛,既然事發突然,所以同意劉年剛延期歸隊。
這邊有同事們的支持,那邊是父親不停地趕自己走,劉年剛做了一個讓自己現在想來就覺得愧疚的決定——當手術室大門關上的時候,劉年剛轉身又踏上了赴川路。
劉年剛到了北川,也隨即接到了家里報平安的電話,父親雖然轉危為安,可劉年剛卻覺得身上已經打上了“不孝”的烙印。這也讓劉年剛為自己的北川新生活定下了一個新目標,那就是盡快在北川成家立業,然后把父母接到北川生活,“這樣可以一邊做自己喜歡干的事,一邊在父母身邊盡孝心”。
■記者手記是什么讓他決定留下來 5月1日下午,記者在新北川工業園里的工地上見到了劉年剛。眼前的劉年剛挽著沾滿了泥水的褲腳,用地道的川音與一群當地的工人大聲交談著,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讓他看上去很帥氣。一聽是老鄉,劉年剛熱情地邀請記者留下來吃晚飯。
采訪中,每次提到父母,劉年剛就眼圈兒發紅,可每次提到留川生活,他的語氣又堅定得不容置疑。
在劉年剛所在公司的負責人王學偉眼里,25歲的劉年剛是個懂事、成熟、有理想的小伙子。劉年剛能選擇堅守在目前還略顯清苦的北川,讓王學偉一直對這個小老鄉高看一眼,作為老大哥,王學偉很想給這個小老弟介紹個川妹子,“既然他想在這里扎根,那成個家就顯得很有必要”。但這又把話題轉回到了老路上,“我們這些大老爺們在這里人生地不熟,出了門誰也不認識,給他找個對象都難。”
到底是什么讓劉年剛決定留下來?王學偉也很想弄清楚這個問題。“每次問他,他的答案都很簡單,就是四個字——喜歡北川。”王學偉說。也許,正如劉年剛自己所說,男人不一定非要有轟轟烈烈的事業,但一定要實現自己的價值。
文/特派記者 李兵 圖/特派記者 劉延珉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宋濤]
相關專題:
汶川5.12地震三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