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以為有兩個數字比GDP更為重要,一是教育經費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一是研發經費占生產的比重。這兩條就決定了我們這個民族和國家的創新力量,這才是最有力 、最持久、最可靠的發展因素。
我以為對干部政績的考核,最重要的不僅要看一個地區的經濟總量,而且要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協調,社會事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公平正義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我想借此機會,向在這次災難中遇難的日本人民表示深切地哀悼,向全體日本人民表示誠摯的慰問。
——總理發布會語錄要徹底轉變唯GDP的觀念,考核干部看人民生活 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我們留意到中國的知識界對于“十二五”規劃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它為中國的未來指明了更好的方向。但是中國有一句話叫知易行難。您認為“十二五”規劃要得到真正地實施,真正地貫徹落實,最難的地方在哪里?
溫家寶:最難難在什么地方?我認為難在兩個方面:一是觀念;一是創新機制和干部考核的標準。
所謂創新機制,其實決定一個國家發展的主要在教育和科技。
中國的振興不單在經濟總量,而根本在人才和科技進步,并且要建立和完善鼓勵科技進步、人才成長的機制。
通過改革促進產學研的結合 ,我以為有兩個數字比GDP 更為重要,一是教育經費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一是研發經費占生產的比重。這兩條就決定了我們這個民族和國家的創新力量 ,這才是最有力、最持久、最可靠的發展因素。
所謂觀念,就是要徹底轉變唯GDP的觀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需要不斷地增加經濟總量 ,但是這種總量的增加是不能以過度地消耗資源、能源和污染環境為代價。那樣不僅不可持續,而且會給我們子孫后代造成影響。
與它相關的就是干部政績的考核。我以為對干部政績的考核,最重要的不僅要看一個地區的經濟總量,而且要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協調,社會事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公平正義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談城鄉差距 推進戶籍改革,讓符合條件的農民工進城落戶 新華社、中國新華新聞電視網記者:去年農民收入的增長是27年來首次超過了城鎮居民。這是否意味著在扭轉城鄉差距擴大的進程中出現了一個拐點?“十二五”時期能否保持住這種變化的趨勢?
溫家寶:應該說這些年來,農民的收入有大幅度的增長,到去年達到5919元,增長幅度超過10%。
農民收入的增長大致是三個來源。第一是農產品,或者說是叫農業收入。我們在2006年全部免除了農業稅,與此同時,我們開始對農民實行生產補貼,每年的補貼額超過1200億元。
此外,我們在農村實行了免費的9年義務制教育,并且對貧困地區和貧困家庭的孩子,免除了書本費和住宿費。
但是更為主要的,就是我們消除了農民進城的歧視。現在農民進城務工的多達2.42億人,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占到50%。
第三是部分農民還有財產性收入。農民收入應該說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們不能盲目樂觀,農業基礎還不夠鞏固,農民收入增長也還不夠穩定。農民收入的增長是我們實現社會公平,特別是收入分配公平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
為此,我們還要做出極大的努力。比如,我們前幾年農產品的價格提高了20%~40%,今年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實行的最低收購價繼續大幅提升。
我們正在貫徹關于積極穩妥地實行戶籍制度改革,讓符合條件的農民工進城落戶。
■談日本地震 感同身受,愿繼續提供幫助 溫家寶:最后,在座的有日本記者嗎?我想說幾句話,我不是讓你提問。
三天以前,日本遭受了歷史上罕見的特大地震災害,給日本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我想借此機會,向在這次災難中遇難的日本人民表示深切地哀悼,向全體日本人民表示誠摯地慰問。
中國也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我們感同身受。在汶川發生特大地震的時候 ,日本政府派了救援隊,并且給中國以物資上的支援。我們的救援隊已經到達日本,我們運送的救災物資也到達了日本。我們將根據日本的需要,愿意繼續提供必要的幫助 。請你代為轉達。
據新華社
溫總理引用詩文出處 溫家寶總理14日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引用的古詩文出處:
記者會開始后,溫家寶總理表示,“政如農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終”,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意思是從政就像農民種地一樣,下種以后,刮風下雨,陰天陽時,無不上心。
在回答臺灣記者提問時,溫家寶總理說:“骨肉之親,析而不殊”,出自《漢書·武五子傳》,意思是雖然暫時分開但是還是骨肉相連。
在回答美國記者提問時,溫家寶總理表示,今后兩年要做到“憂國不謀身”;在談到改革時,溫家寶總理引用“如將不盡,與古為新”。其中,“憂國不謀身”出自唐代詩人劉禹錫《學阮公體三首》,原詩為:“昔賢多使氣,憂國不謀身。目覽千載事,心交上古人”,意思是因憂慮國事而不考慮自己的家事。“如將不盡,與古為新”,出自晚唐詩論家司空圖《詩品·纖秾》,這里是說中國雖然是古國,但是通過改革能萬古長存,不僵化,保持活力。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修相科]
相關專題:
2011全國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