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星探測機模型首次亮相。
“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成就展近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拉開帷幕。在這次展覽中,我國自主研發的火星探測器模型首次與公眾見面 。有關負責人透露,該探測器將于2018年奔赴火星,執行我國第一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據悉,本次“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成就展將一直持續到3月14日,并免費向公眾開放。科技部介紹,展覽共有“加強自主創新、實現科技跨越發展”、“加快推進科技重大專項、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應用高新技術,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等7個展示單元和4個虛擬單元。
發射之初折成“筆筒” 在成就展現場,我國火星探測器模型終于在公眾面前展露真容,引起了在場觀眾的極大關注。
火星探測器主要由火星環繞探測器和小型著陸探測器組成。記者老遠就看到一把造型獨特的黑色網狀“大傘”橫在了火星探測器的前方 。“這是我們最新采用的輕型高增益定線天線。”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戈嗣誠透露,它口徑為 3.5米,能有效提高數據傳輸速率,比嫦娥月球探測器上的天線要先進得多。“為了能剛好裝進火箭里,該天線在發射之初會折疊成一個‘筆筒’,上天之后才會慢慢打開。”
陶瓷盔甲保護著陸器 在火星探測器的頭上頂著一個亮閃閃的圓錐形裝置。原來,著陸器就藏身其中。戈嗣誠告訴記者,火星與沒有大氣層的月球不同,探測器在奔向火星的六七個月的漫長旅程中,不僅要經歷低溫、輻射等空間環境的考驗,在穿越火星大氣層時還要耐得住外熱流的侵蝕。這個陶瓷盔甲恰好能把著陸器嚴密地保護起來。
長“觸角”的“氣象站” 現場科研人員告訴記者,迄今為止,人類對火星最關注的問題就是上面是否存在生命,而擁有大氣層的火星也恰恰是最適宜人類移居的星球。這個身上長著“觸角”的“氣象站”將對火星地形地貌、地下水源、物質的化學成分進行探測、分析。同時,它將對火星表面的氣壓、溫度和風沙等氣候情況進行監測,并將拍攝的照片和數據及時傳回地面,為后續火星探測任務作準備。
火星作為距離地球最近的類地行星,由于獨特的科學價值,成為人類開展深空探測的主要目標之一。在863計劃重大項目支持下,我國首次提出了開展火星探測的技術路線。截至目前,我國已完成了火星探測軌道設計、測控通信、自主導航 、表面軟著陸等關鍵技術攻關,為我國近期開展自主火星探測奠定了技術基礎。
據《北京日報》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修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