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會場蟹子難上普通市民餐桌。
“紅島的蛤蜊、會場的蟹,吃了蛤蜊更想蟹,吃了蟹子沒白來”。但是由于產量少、價格高,近年來會場蟹基本上無緣普通市民的餐桌。事實上,越來越“瘦”的會場蟹子,也是整個青島梭子蟹產業的現狀。以會場梭子蟹的品牌壯大整個青島梭子蟹的規模,是本地蟹子的出路所在。
■軟肋 會場蟹資源嚴重萎縮 這幾年,會場蟹需求量大增,主要捕魚蝦順帶著捕蟹子的漁民也開始大量捕撈蟹子,定置網換成了拖網,小漁船變成了大漁船,城陽的船來了,即墨的船也來了。有統計顯示,會場梭子蟹的年產量,已從前些年的幾萬公斤減少到了幾千公斤(本報9月12日A19版曾報道)。
在會場漁港碼頭,記者曾目睹這樣一幕:五六位漁民正忙著整理漁網,一位漁民拿著橡膠棒做成的小錘子,砰砰地敲打著漁網。漁網上粘著螃蟹殼和蟹肉。漁網上的小蟹子只有嬰兒手掌般大小,據介紹,這樣的蟹子不能吃,又不方便送回大海,便用小錘子直接砸死,解網還方便。漁網拉起來一抖動,蟹殼灑了一地。
■主因 本地蟹未形成產業 事實上,會場梭子蟹的尷尬,揭開的是整個青島梭子蟹產業的痛處。除了嶗山會場外,城陽、即墨、膠州等海域同樣出產梭子蟹,這些蟹子和會場梭子蟹并無太大差別,統一被稱為“本地的海蟹子”。
在南山水產品市場販賣海鮮的一位業戶告訴記者,外地蟹子以前也有,但近兩年最為嚴重,青島本地的蟹子幾乎淡出了市場。這里面有兩個原因:一是本地蟹子量少收購不上來,二是本地蟹子價格較高,利潤太低。“越是量少越不好收,價格越高,價格越高越沒人收,收了也無利可圖,這就是惡性循環。”
青島上百家養殖大戶中,僅有5家養殖產品中包括梭子蟹,除一家主打梭子蟹外,其余4家都是“捎帶養”。一位專家表示,梭子蟹在青島產量少,不具備產業基礎,駐青的海洋專家中,從事梭子蟹研究的寥寥無幾。
■出路 島城蟹抱團扛起“會場”牌 會場社區居民杜先生說,除了會場灣,膠州、城陽、即墨產的蟹子和會場蟹子并沒有什么差別,會場蟹子已形成品牌,這個品牌不能只是會場的,應該是青島共有的。基于這樣的認識,應該允許青島附近海域捕上來的蟹子打著“會場蟹子”的名義賣。對此,青島市海洋與漁業局漁業技術推廣站站長張永舉表示認可。“會場蟹子,確切講應該是以會場為代表的青島蟹子,它是一個整體的概念,是青島產蟹子的代表。”
“作為總代理,我們看好的就是會場梭子蟹的產業發展前景。”青島海泉水產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鐘曉說,他們最擔心的就是會場梭子蟹沒有產量,一旦周邊海域都能抱成團,會場梭子蟹與市民的距離也就不會那么遠了。讓會場梭子蟹走出會場社區,成為涵蓋整個青島海域的蟹子品牌,以壯大會場梭子蟹乃至青島梭子蟹的規模,這才是本地蟹子的出路所在。 記者 陳浩杰
■市場尷尬 島城水產市場江蘇蟹占大頭 記者在南山水產品批發市場發現,送螃蟹的車輛中,大部分掛的是外地牌照。其中江蘇螃蟹占了大多數。
15日凌晨 1時30分左右,記者見到兩輛掛著蘇F牌照的廂式貨車,一直開到南山市場附近的桑梓路上。此時,這里已經有近20輛廂式貨車在排隊卸貨。記者注意到,這些貨車里,既有魯B牌照,也有魯G(濰坊)、魯L(日照)牌照,但最多的還是蘇F(南通)、蘇G(連云港)牌照的江蘇車。
“現在大部分的螃蟹都是連云港和南通的。”連云港來的水產批發商人王先生告訴記者。“你別看這里還有這么多魯B牌照的車,就以為是本地螃蟹。看車牌沒有用,青島當地車也去江蘇拉螃蟹,車牌不代表原產地。”王先生說。記者隨后找了兩位開著魯B牌照貨車的司機一問,得知他們果然都是從連云港拉來的螃蟹。
記者與多位水產批發商交流得知,目前發往市場上的螃蟹大都來自連云港、南通,此外省內的日照、煙臺,遼寧的丹東等地也往青島發貨,島城本地螃蟹數量很少。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南山市場,“島城大部分的螃蟹來自江蘇”。市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介紹說。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郭新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