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詩人華文峰的兩本詩集《中華之歌》和《新中國之歌》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作為獻給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一份禮物,華文峰用兩首均長達3276行、氣勢磅礴、意蘊深邃的長詩,表達了對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歷史尤其是對新中國的深厚感情,用詩歌來表達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堅守。華文峰還欲以此沖擊三年一評、明年進行評選的魯迅文學獎。
長詩《中華之歌》于2008年 3月和7月在《聯合日報》和《中國作家》先后發表 ,在當代中國詩壇和讀者中引起了巨大反響,2008年12月詩集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而《新中國之歌》是《中華之歌》的姊妹篇,日前連同修訂增補后的《中華之歌》一起出版。
詩言情,詩言志,華文峰說兩部長詩都是發自內心的歌。“我是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和現代革命思想的直接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全身上下流動著炎黃子孫的血”,華文峰上世紀50年代出生于山東微山,靠近孔子故里曲阜,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比較深,“同時,我又是生在紅旗下長在紅旗下的一代。”華文峰說雖然那時學雷鋒只停留在幫助孤寡老人擔水、買煤、送糧等小事上,但革命理想和無私情懷卻像種子一樣深深地種在了自己的心里。
北方工業大學中文系教授、評論家譚旭東表示:華文峰是那種很執著也很有理想的詩人,而且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同時有著詩人良好的人文素質。一位優秀的詩人,不能僅僅靠玩弄意象,耍語言游戲贏得讀者,還需要有大視野、大情懷,尤其是對歷史的認識、對哲學的思考,還有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不然的話,他的作品不可能讓讀者產生情感上的認同。而讀華文峰的長詩,感覺他融合了詩人的豪情、歷史學家的嚴謹和政治家的氣度。因此,無論敘述、抒情還是述理,都顯得大氣從容,也給讀者一種深沉的藝術感染力。
本版文/記者 王法艷(圖片由華文峰本人提供)
《中華之歌》— —上下五千年盡在長詩中 《中華之歌》在創作完成后還進行了兩次修改,第一次從1976行增加到了2132行,第二次為了與《新中國之歌》形成姊妹篇,又增補擴充到3276行,共分為序、一至十三段和跋共十五大段。在格律上,華文峰采用了傳統詩歌文化中的十三韻來進行創作。《中華之歌》全面歌頌了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和歷史,從山川地理、語言古籍 、風俗禮儀、天文歷法、王朝更迭到戲曲樂舞、建筑園林等都一一包羅其中,使全詩具有了百科全書的性質。
北京大學教授、著名評論家謝冕認為這是一部抒情性、史詩性的長詩,“他的獨特之處在于以抒情詩的體式包容和吸納了詠史和詠物詩的品質,從而擁有并產生了史詩的效應。這部長詩著力于展現詩的兩個基本層面的功能:其一,它充分發揚我國詩歌頌詩的傳統;再就是,它又有效地承襲了自古綿延而今的詩教品質。長詩對這兩方面作了較為完滿的融合?!?
中國詩歌協會秘書長 、著名評論家張同吾則認為,《中華之歌》精致地建構了一座宏大的藝術長廊,構成了中國古代文明發展史的縮影。
《新中國之歌》— —字里行間流露摯愛深情 《新中國之歌》是《中華之歌》的姊妹篇,在創作時間上,《新中國之歌》比《中華之歌》晚了一年的時間,全詩共3276行,仍然采用了中國傳統寫詩的十三韻。《新中國之歌》寫了從1840年到2009年的中國歷史。不但概括地描述了從1840年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時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景況,還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發展以及如何領導全國人民迎來革命的偉大勝利。長詩全面歌頌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政治、經濟、外交、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科技等各方面的偉大成就,華文峰表示:“雖然三千多行,但仍難以完全表達心中對新中國的那份深情、那份摯愛。”
著名詩人、《詩刊》常務副主編李小雨表示,從這首詩里,我們知道作者讀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并從中提煉出來,為自己的長歌服務。諸多歷史事件都面面俱到。但作者取材有側重,點面結合,而不是照抄教科書,含帶有自己的深情與熱度。閱讀長詩,讀者更能簡捷、快速地了解新中國60年的歷程、巨變,脈絡清晰、層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