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一 村民吳相起家中堆滿了鳥籠,小小的鳥籠使他走向了致富之路。
圖二 一雙老藝人的手正在鉆鳥籠底座上的孔。
圖三 小小的鳥籠讓村民的生活越過越有勁頭。
圖四 一個雕刻精美的高檔鳥籠底座能賣到500元左右。
圖五 70歲的李德山老人依然繼承著祖輩流傳下來的手藝。
“張院的簸箕,毛子埠的升,大歐的鳥籠進了京。”這是流傳在山東省即墨市很久的一句歌謠。即墨市七級鎮大歐村制作鳥籠始于明代,全村320多戶人家都制作鳥籠子。在村子里,記者注意到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制作鳥籠,其中有70多歲的老人,也有年輕人。
大歐村做鳥籠始于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大歐鳥籠子選用上好的竹料及梧桐木,將鳥籠框圈制好后,要放于鍋中蒸煮,不干裂、不變形,堅固耐用。大歐鳥籠分大、中、小三個型號,大鳥籠高1米,周長1.5米,可分為圓形、方形、花鼓形、凸腰形等,有40多個花色品種,制作一個鳥籠需要100多道工序。
順治年間,大歐鳥籠進入北京市場,深受北京的公子王孫、富家子弟們賞識。如今,大歐村的鳥籠子作為民間藝術,被推薦進入青島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鳥籠不僅暢銷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還遠銷美國、法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賺起了外匯。
本報記者 張偉 王濱 攝影報道
本版設計 王倩 [編輯: 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