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文化”上新 青島未來“更新”!記者探訪青島數字化場館 感受數字技術賦能公共文化服務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 張文艷 仲維莉
不知不覺中,數字浪潮早已呼嘯而來,穩穩站在行業風口。
打開小程序“微青博”,青島市博物館珍藏的書畫作品,變身一組組水墨動畫片——人物行走畫端,花木隨風而動,鳥兒山間低鳴;站在青島城市展覽館的互動體驗展臺,可以跟隨蛟龍號暢游7000米深海海底,感受cave影院技術帶來的沉浸式眩暈;在西海岸市民文化中心(渭河路)圖書館,電子書墻上眾多電子書籍上下流動,宛如一道流動的瀑布……這些,都是青島公共文化服務搭乘數字技術快車的小小縮影。
2023青島數字文化應用發展大會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舉行之際,記者走訪發現,數字文化系統正在深度賦能青島公共文化服務,影響島城文化傳播的格局。
青島市博物館>>>
讓文物真正“活起來”
點開“微青博”小程序,開啟導覽,仿佛踏入了全新的博物館。
窗外狂風大作,清代法若真的《墨筆霖雨云松圖》上,同樣細雨霏霏,雨聲中,盡顯這位膠州畫家瀟灑拔俗、自成一格的畫功;一片杏花花瓣,隨風徐徐飄落,繞過花枝,落在孤鴛松軟的羽毛上,這是明代周之冕的紙本設色《杏花孤鴛圖軸》的新版本……
人物行走畫端,花木隨風而動,鳥兒山間低鳴,青島市博物館珍藏的書畫作品,變身一組組水墨動畫片,讓人猶如置身畫卷中,沉浸式體驗畫家蒼勁的畫功,感受不同朝代的自然風光。
玉翠、瓷器、貨幣、銅鏡、竹木牙角、漆器螺鈿、印章、造像等,近20個門類藏品,都可以360度全方位觀摩,甚至可以放大精細到發絲、羽毛都纖毫畢現,凝結在文物中的先民智慧,體現得淋漓盡致,這都是三維模型的功勞。
青島市博物館信息資料中心主任孫剛告訴記者,為全面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青島市博物館建設完成了《青島市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項目》,建立了館藏珍貴文物的數字化模型和存儲管理系統,有效提升了文物數字化保護能力。前面提到的書畫作品,就采用了先進的高精度大型掃描設備對其內容進行掃描,形成數字文件,輔以特效、音樂等元素,制作成動畫形式的小視頻,讓文物真正“活起來”。
而文物的全方位展現則是采集制作了400件館藏珍貴文物的三維模型,每件文物均制作了存檔級、展示級和移動展示級三種精度的模型,按需求應用到不同的場合中。“存檔級精度最高,廣泛用于文物研究、尺寸測量、文物修復、復制等方面。展示級和移動展示級主要應用于面向觀眾的展示工作和宣教工作,在精度和展示利用方面找到一個最優的平衡點。”孫剛介紹道。
為了讓游客更充分了解文物,博物館還拍攝制作完成《風雨千年——館藏北魏石佛造像源考》專題片1部,講述了鎮館之寶之一的北魏石佛造像的藝術價值及其流傳經過,并制作出版《文物摩卡》VR系列叢書,包括《歲時佳興》《畫里畫外》《百工奇技》3部,有配套APP,用手機掃一掃書中圖片即可邊聽講解邊“把玩”三維數據模型。
據悉,青島市博物館擴建項目預計在今年封頂,新館與老館將開啟同步修繕,最快明年與市民、游客見面。屆時,全新的數字式、互動式博物館將在線上、線下開放。
青島城市展覽館>>>
沉浸式體驗“青島高度”
7000多米深海底,跟隨蛟龍號暢游藍色世界;300米深海,雕刻著人類潛水最深的紀錄極限;100多米深處,真光層里豐富的漁業資源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沿海人民;地下88米,膠州灣海底隧道穿海而過;水準零點在青島起算;地鐵11號線高架橋挑起了20米的高度;98米的信號山、369米的第一高樓海天中心、海拔1130多米的嶗山巨峰……節節攀升,直到距地面40000多米的天宮空間站,每一個特別的海拔高度都有一處體現青島元素的場景相對應。
站在青島城市展覽館的互動體驗展影片玻璃展臺前,在《青島高度》中,感受cave影院技術帶來的沉浸式眩暈,記者的心情也隨著高度的攀升不由得激動起來,“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青島向上攀登的步履一直不停!
探訪全新改造后的青島城市展覽館,記者發現,數字化運用在展館的每一個角落。青島市公共空間藝術促進中心宣教部主管譚蕾告訴記者,改造后的展覽館亮點很多,互動性強,“沉浸式空間、VR體驗、打卡青島等多處互動展項,結合青島地域特色,將百姓喜聞樂見的吃喝玩樂、民風民俗和文化符號相融合,觀眾可在互動體驗中一睹青島城市生活的靚麗風采?!?/p>
譚蕾向記者展示“說在青島”的小游戲:點開屏幕,有多道“青島話”考題,比如“恁這個人真嘎骨,嘎骨是指:()A煩人,B吝嗇,C瘦,D弄虛作假”,非常有趣。多道題做完后,會生成二維碼,參與者掃碼就可以知道自己考了多少分。
展覽館VR
在城市展示和招商引資方面,城市展覽館也巧妙運用數字化,推介青島?!拔覀冊黾恿苏猩坦δ?首次引入‘以地招商’信息查詢系統、‘超級魔鏡墻’設備、政務自助服務平臺,可滿足招商團隊多人多點觸摸查詢,并增設多功能廳,具備招商團隊洽談、簽約、路演功能,助力全市招商引資和經濟發展?!弊T蕾介紹道。
另外,這里還有“青島刻度”“青島高度”“青島廣度”“青島速度”等影片的巧妙構思,開啟一場無與倫比的創意之旅。在展館中央,巨型的“城市舞臺”中,碩大的城市沙盤將青島整個市域范圍全部展示了出來,全新錄制的專題影片,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城市空間格局、城市更新等方面對青島的城市發展進行了介紹,絢麗的燈光與影片配合,描繪出新時代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嶄新畫卷。
展覽館復興號還原
在探訪中,即便是小型展館如中山路城市記憶館,也有沉浸式的影片放映,游客站在觀景臺上,就能成為中山路上的一分子,與影片中的人物一起,經歷城市的滄桑巨變,從漁村小鎮,到繁華都市,每一幀精心制作的畫面,都在會游客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
數字化美術館>>>
觀展成為一段奇妙旅程
在數字化應用的一幀幀圖像中,可以看到青島文化體驗的新變化。面向如今數字化的浪潮,島城美術館在展覽呈現、傳播方式及觀展體驗中,都在做著數字化的創新,不斷探索并延展“數字化美術館”的概念。
藝術家比爾·維奧拉作品《木筏》展覽現場
新奇的、參與感強和互動性高的沉浸式藝術體驗正在成為備受矚目的新形態,青島西海美術館早在開館之初,“沉浸式”的數字媒體作品就讓島城市民和外地游客“驚艷”。
當今國際公認的視像裝置藝術先驅比爾·維奧拉的三部影像裝置作品《內部通道》《水肖像系列》以及《木筏》以電影的形式呈現,用圖像和聲音包圍觀眾。在此,展覽被規劃為一段旅程,與作品互動,觀眾則沉浸于藝術家打造的另一個世界。
丁乙數字藝術作品《天上海下》展覽現場
當代藝術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數字化作品,去年的展覽中,西海美術館4號展廳的數字媒體作品《天上海下》,吸引著許多觀眾駐足觀看。創建于2017年的藝術團體“史萊姆引擎”,強調著虛擬現實技術(VR)以及對于“沉浸式”的應用,虛擬空間成為了一種策展與藝術作品,帶給當代觀眾新奇的藝術體驗;藝術家劉昕的作品《脫離》,記錄了一顆牙齒的太空之旅,利用VR數字影像的方式,與觀眾現場互動;影像藝術家楊迪用其作品《安全詞》,給觀眾帶來小型電影院的觀看體驗……當代藝術家在作品形式上的數字更新,為美術館帶來了展覽呈現的多元性與創新性。
藝術家劉昕作品《脫離》展覽現場
數字文化還更新著美術館的視覺呈現方式,“在世界之間行走:劉商英”展覽中,大量使用了數字影像的方式,來構建藝術家的創作過程,豐富著藝術家的思想及精神傳達,也讓觀眾更為深入地了解藝術家的創作動機。
藝術家史萊姆引擎作品《海洋2.0》展覽現場
打開西海美術館公眾號,更可以不受時空限制,直接VR體驗線上展廳,參加云看展和云討論。借助VR進行建筑云游,欣賞建筑大師讓·努維爾的建筑藝術作品——西海美術館,自由穿梭各展廳,獨享“最美海邊美術館”海天一色的絕美景觀,甚至解鎖僅限會員活動時開放的“神秘”空間。
此外,參觀者還可以提前預知自己的心動打卡位,深度體驗美術館的空間之美。點擊展覽中的重點作品,就能收聽中英雙語語音導覽,對展品做更細致的解讀,比如關于藝術家的創作故事、關于作品的主題表達等。從智慧化數字展陳規劃設計、數字展廳、數字傳播、數字藏品管理等方面,西海美術館正進行著系統化的美術館數字化推進。
數字化圖書館>>>
“藏書樓”變“城市客廳”
如果說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那么公共圖書館就是城市重要的文化支點。在飛速發展的時代,圖書館的定位是新一代全新智慧圖書館。
在青島市圖書館,讀者1分鐘內即可自主辦理圖書借閱證,自助借還書機可以供讀者自主辦理圖書借閱、歸還。“以前借書要自己按照分類去找,現在只需要在屏幕上動手點一點,就能馬上找到想要的書了,借還書也是動手點一點就可以了,實在是太方便了!”已經退休的王阿姨高興地告訴記者。
西海岸市民文化中心(渭河路)圖書館,是近幾年剛剛建成的新型圖書館,一進到其中,最亮眼的是瀑布流電子書墻。眾多電子書籍在上下流動,宛如一道流動的瀑布。支持3種閱讀資源類型同時展示,內含正版期刊4000余種,電子書5萬余冊,有聲期刊300種,有聲圖書6萬余集。讀者可以在電子書墻上來回滑動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電子版或是原版,可以放大或是縮小,更可以插上耳機,靜靜聽書,讓眼睛休息一會兒。
圖書館入口處還有一塊數字展示屏,實時動態顯示著目前館內的進館人次、圖書借閱人次、讀者分析等數據,很有科技感?;顒硬控撠熑嘶粞┟方榻B,實時動態顯示館內數據情況的大數據屏,可顯示到館量、借閱量、辦證量等數據,幫助讀者了解館內動態。
館內還有一鍵式智能閱讀器,一鍵操作即可全自動地將報紙、書籍、雜志和文件等紙制文字資料轉化為標準普通話語音輸出,還能實現自動校正資料并準確閱讀,同時,可以設置加快或減慢語速、前進和后退、重讀上一句或跳讀下一句等多種閱讀功能。
來回穿梭的讀書人能通過自助書籍消毒機、自助借還書機、自助辦卡機等感受科技賦予文化的魅力。含有約3000冊資源的繪本一體機,內容包含人物、國學、童話、科普、偵探、神話等閱讀內容;數字化的使用,使閱讀實現了從紙質版向電子化的轉變。
館員介紹,因為書是流通的,在疫情開始后,圖書館特別引進書籍消毒機,保障讀者們的健康。記者拿出一本有幾十年歷史的舊書放進自助消毒機里,只等了三分鐘,機器就完成了消毒任務,非常方便,而且消過毒的書籍紙張中還有微微清香,讓人又重拾了讀它的興趣。
如今在青島,數字文化每時每刻都在更新。青島市文化館在線數字展覽、云展覽、云課堂、云書場吸引了一批“鐵粉”;備受大家喜愛的青島非遺萊西木偶已進軍NFT數字藏品;多元、多維度、立體式的線上展覽、線上教育、社交媒體互動層出不窮,青島越來越多的文化場館也在擁抱數字技術,打造數字平臺。
“數字文化”上新的同時,也在“更新”青島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