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宮:承載著先輩們的寄托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張文艷
盼望著,出海打魚的親人,平安歸來。
550年來,青島民俗博物館(天后宮)里,承載著先輩們對親人平安歸來的寄托。
天后宮位于太平路19號,是一處集媽祖文化、海洋文化和民俗文化于一體的著名人文景觀,是一處頗具民族風格的古建筑群,歷經550余年風雨洗禮而幸存至今,彌足珍貴,堪稱青島歷史變遷的一個生動縮影。
滄桑往事:險些被拆除
青島天后宮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當時,它的名字叫天妃宮,規模較小,“有正殿三間,內供天后,東、西兩配殿供龍王和財神,另有東、西廂房為住室”。來往船只停泊于此,祭禱天后,祈求平安。坐落于胡家莊,歷代胡姓之族長,便世替為行監督之職的“廟董”。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近200年后,天妃宮得以擴建,住持道人宿義明和胡姓廟董,廣為募捐,增建了戲樓和鐘樓。這樣,人們除了祈福外,還增加了看戲的去處。這也標志著,當時的青島村已經逐漸熱鬧起來,人們在忙于生計之余,還會抽出閑暇季節娛樂消遣。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青島村的胡啟喜、胡存約等人,集資購香火地20畝,即今之太平路小學校址及其操場,令住持道人陳謙元永遠看守,不許典當”,此時的天后宮已經頗具規模,由一個小廟變成了集祭拜、祈福、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繁華中心。
一座歷經550多年的建筑不可能一帆風順,它與青島的命運休戚相關。在講述天后宮跌宕起伏的命運之前,我們來認識一下一位胡姓名人。
胡姓人從即墨遷居青島村之后,因這里近山靠海,大多數人以半農半漁為生。經過數百年的休養生息,到了清代,胡氏族人逐漸發展起了家族企業,有的世代下海捕魚,有的則下海經商。在以海鮮為主要食物的青島村,配些小酒是人們祛濕驅寒的主要飲品,即使現在,“哈啤酒吃蛤蜊”還是青島人飯桌上的標配。看準商機,青島村的胡姓后裔胡增瑞便在“行街”上開設了一家酒作坊,名為“瑞茂燒鍋”,生產白酒。從小作坊到大作坊,胡增瑞的生意越做越好,名氣也大增。因而,當青島商家在天后宮碰頭開會,決定成立“公所”時,胡增瑞因為人正直,名望較高,被推舉為“會首”,也就是商會會長。
1897年,德國人的入侵讓青島村的平靜熱鬧戛然而止。他們揚言要把青島建成大都市,旋即把胡家人規劃出了城市的中心,但是,他們的土地必須留下。拆遷已提上日程。以青島村為中心的會前村、鮑島村等多個村莊都在拆遷之列。當然,地理位置最佳的青島村“首當其沖”。胡家幾百年的基業就這樣被夷為平地,房屋、店鋪、土地都化為烏有,一片廢墟之上,胡家族人含淚而去,他們星流云散,四處遷徙。如果這些胡家還能忍耐,那么德國打算拆除天后宮的行徑則徹底惹怒了胡家人,也惹惱了青島人。此時的天后宮已經不是簡單的媽祖廟,是青島人聚集的中心地,其地位不可撼動。
胡存約挺身而出,率領商家和居民代表與德國當局交涉,《據太清宮志》記載,他向德國總督瓦德克陳清利害:“青島為水路碼頭,而運輸貨物多賴帆船,而帆船所信仰者,惟天后圣母也。一旦該廟廢毀,恐帆船裹足而商業減色矣。”但德國總督認為“前海岸一帶已定為德人居住區域,若留該廟,則與原定計劃不符”,他還提出在皇帝街(今館陶路)撥出土地,“督令天后宮速遷”。胡存約豈能罷休?他爭言道:“商埠初開,商業幼稚,遷廟之舉,非同小可,須俟一二年后,聚得巨資,方可舉辦。”德國總督看到胡存約如此“難纏”,只好暫時擱置。在瓦德克回國述職時,胡存約仍不放棄,他在與眾商家舉辦的送行宴會上說:“天后宮建自明代,歷史悠久,若以古跡觀之,尤足以壯行色也”。德國總督連忙推脫說得請示德皇,其實德國人不可能不知道古跡的作用,而且他們更怕引起眾怒,只得作罷。
1931年,天后宮又差點被拆,主要因為時任青島市長沈鴻烈認為天后宮在洋樓之間很不協調,準備將其遷往市外。此時胡存約早已去世,但他的三個兒子胡毓岱、胡毓嵩和胡毓華都時為名流,并兼任天后宮廟董。天后宮住持道人趙泰昌聽到要拆遷的消息,連忙聯系到胡毓嵩兄弟及廟董傅炳昭和朱文彬共同商討對策,他們立刻向市政當局曉以利害,并講述了德租時期力爭保廟的經過,最終保住了天后宮。
建筑特色:戲樓古色古香
如今的天后宮占地3400平方米,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院落總體呈長方形,南北兩進院落,是青島市區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古建筑群,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后宮古建筑群整體采取的是中國古典的軸線式布局,其有正殿、配殿、前后兩廂、戲樓、鐘鼓樓及附屬建筑共計殿宇16棟80余間,是一處典型的具有民族風格的古建筑群。
最有建筑特色的當屬天后宮的戲樓。
天后宮修建之初同時建有戲樓,現存的同治年間石碑記載:“天后宮殿前舊有戲樓遺址,而棟宇全無,不堪適觀……”。1865年6月,天后宮進行了修繕并重建戲樓,胡存約的《海云堂隨記》對戲樓有如下描述:坐南朝北,與正殿相靠連為一體,中間有過路臺,屋頂為重檐歇山頂,履以琉璃瓦。重修之后的天后宮,“敞之以庭堂,峻之以階級,節梲耀彩,金碧輝煌,可威震四海……”。戲樓呈正方形,分為上下兩層,重檐歇山式建筑形式,通高11.6米,長寬約12米,飛檐斗拱,脊獸、鴟吻、垂獸均為綠琉璃,黃琉璃筒、板瓦頂,頂鋪黃琉璃心,綠琉璃邊框,黃瓦綠邊,蔚為壯觀。二層室內為戲樓展示場所,戲樓大梁經蘇式彩繪點染,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包袱畫繪有金陵十二釵紅樓人物、春秋故事"吹簫引鳳圖"、"敦煌飛天圖"等。
院內建筑物為清水墻、小灰瓦,紅色柱子,檐下蘇式彩繪點染。兩廂為民俗文化展廳,日常展出媽祖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的館藏精品和研究成果。(圖片和建筑資料由青島市城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