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十年】中國最大國家公園“煉成記”:“天字號”工程保護“中華水塔”
中新社記者 張添福
三江源地處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712米,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中華水塔”。
資料圖:隨著生態保護力度加強,當地生態管護員不斷拍攝到大量野生動物照片。圖為一群野生動物。曲麻萊管理處 供圖
但20世紀末,隨著全球氣候變化、超載放牧等多重因素,草場干枯、土地荒漠、河流斷流,被譽為“地球上最強悍生命力的耀眼舞臺”的三江源,黯然失色。
康巴漢子尕塔所在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長江、黃河源頭的多條河流發源或流經此間。
“在地球上這么偏遠的地方,牧民們的生態保護意識一點也不比城市居民差,我開始跟牧民學習。”2010年,尕塔在曲麻萊縣的鄉鎮任職,“牧民們對神山、圣水的保護,源自對神山、圣水的尊崇,這是一種原始的生態文化。”
“但牧民們原有的保護方式、方法,已跟不上時代。而且,生態保護也不能僅靠牧民自身。”尕塔說,“生態保護貴在理念,理念不到位,行動就不到位。”
2015年12月,中國官方審議通過《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三江源成為中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作為“天字號”工程,青海省擔起為中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制度創新積累可復制可推廣經驗的擔子。
“國家公園”的概念是個舶來品,彼時,中國沒有國家公園范例。永續全球環境研究所專家彭奎表示,“國家公園的首要目標是要建成統一規范高效的中國特色國家公園體制。”
彼時的中國,一塊自然保護地,林業、環保、水利、農牧等部門職能交叉、權責不清,堪稱“九龍治水”。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負責人表示,該國家公園依托原三江源、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整合試點區內6類15個保護地及相應管理機構,建立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下設3個園區管委會。同時,整合林業等部門職責,在管委會下設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全面實現集中統一高效的保護管理。
“建設國家公園,不是單純建基礎設施。”如今,作為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曲麻萊管理處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局長,尕塔跟園區的生態管護員,組成人數不等、專業不一的藏羚羊護航隊、雪豹監測隊、大自然攝影隊、帳篷美術隊,開展巡山、監測、推廣。
“建設國家公園后,牧民監測手段更先進、參與積極性更高。”在尕塔看來,白色垃圾污染曾是國家公園的一大危害,“現在,撿垃圾的越來越多,吃喝垃圾食品的人越來越少。”
“山干凈、水干凈、草場也干凈,如今,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和諧相處,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尕塔說,曾經野生動物怕人,如今,棕熊經常跑到牧民家里。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王湘國24日表示,2021年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圓滿完成、正式設園之年。“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作為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賦予了國家公園這項工作重大的政治意義和歷史意義。第一批國家公園建設任重道遠,我們一定要立足“中華水塔”保護,將各項工作充分融入國家公園正式設園后的體制建設總目標中。
據悉,正式設立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區劃總面積19.07萬平方公里,成為中國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國家公園。
“放眼全球,生態保護面臨巨大挑戰。中國正在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其中,國家公園只是這個體系的一部分。未來,要讓國家公園來領頭,各類自然保護地跟著國家公園來改變,包括建立統一規范高效的管理體制、創新自然保護地建設發展機制等。”彭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