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張頤武:建議出臺規制標準指導知識付費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北京市委會副主委、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
文/半島全媒體記者 呂華
圖/受訪者提供
隨著短視頻、直播等新興媒介的發展,數字化轉型已然成為文化產業發展變革的重要助推器。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民進北京市委會副主委、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在《運用新媒體促進知識普及與傳統文化傳播》的提案中建議,可通過直播打賞的方式,允許、支持科教文藝工作者利用短視頻及直播平臺合理創收。
直播打賞,這一頗具時代感與爭議性的熱詞再次被提及。在張頤武看來,文化產業借助新技術推出新產品、發展新業態是不可逆轉的時代趨勢,而直播打賞更像是傳統業態的數字化體現。“就好比你花錢去買知識,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張頤武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促進優質知識與傳統文化傳播,需要高素質人才承擔重任,而以適當的物質條件調動人才積極性,能有效支撐這項工作的發展,“直播打賞其實也可以很正面”。
傳統文化直播
打賞等同知識付費
如同大眾進入劇場需要購票一樣,直播打賞可以看作是知識付費的另一種形式。
近年來,短視頻、直播平臺的優質知識內容供給日益充分,大眾通過短視頻、直播平臺獲取知識成為常態,“知識普惠”效應已經形成。
以公開數據為例,截至2021年12月,抖音知識視頻累計播放量超6.6萬億,點贊量超1462億,評論量超100億,分享量超83億。2021年1月~10月,清華大學在抖音平臺開設公開直播課384場,北京大學開設509場,網民平均每天就可享受一場以上“名校大課”。
與此同時,傳統文化類內容也廣受短視頻、直播觀眾歡迎。
以“李子柒”“只露聲音的宮殿君”“上戲416女團”等一批青年文化傳播者為代表,“國風田園”、古建筑、傳統戲劇等內容屢屢“破圈”。截至2021年11月,僅抖音平臺曲藝類主播,平均每天開播3719場,收入同比增長232%。
“由此可見,利用短視頻、直播等新興媒介進行知識普及、傳播傳統文化已成規模,且頗具潛力。”張頤武表示,我國文化知識領域從來不乏高素質人才,應將這些人才優勢有效吸納為新媒體知識普及工作的人才庫,鼓勵人才資源向傳播傳統文化等相應工作傾斜,而物質獎勵不失為一種直接有效的鼓勵方式。
“直播打賞是對知識產權的尊重,如果博主所講的內容對觀眾有益,那他理應可以因自己的勞動獲得相應的報酬。”張頤武強調,打賞是出于觀眾視內容增量的多少所做的選擇,與低級趣味、觸犯法律、違反道德的打賞不可一概而論。
如同硬幣具有兩面,打賞的A面可以調動人才積極性,促進傳統文化傳播,B面卻仍然存在打賞亂象。
對于直播打賞的諸多爭議,張頤武表示,“違法違規的現象需要平臺、有關部門去監管,但我們不能因為這些亂象的存在而忽略直播打賞的正面意義,說到底平臺只是工具,本身并沒有對和錯,關鍵在于如何使用它。”
直播間再就業
打賞收入超過演出
直播打賞的另一個意義在于,幫助失去傳統舞臺的職業藝人找到再就業的機會。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全國各地的演出活動全面停擺,戲劇、戲曲等線下藝術行業進入寒冬期。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從2020年初至3月初,全國取消或延期演出近2萬場,僅2020年3月份就取消或延期近8000場次演出(包含劇場和大型演出)。
“這對于人才流失本就嚴重的傳統劇團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某MCN運營負責人鐘柯楠甚至用“慘淡”來形容傳統戲曲演員的收入,“每月工資兩三千,戲曲演員真的很清貧,沒有幾個人愿意留下來。”
網絡直播的出現,幫演員們找到了新的“舞臺”,因直播產生的額外收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戲曲演員入駐抖音直播間。
“直播打賞幫我找到了方向上的自信,至少能讓我看到自己的專業還是能賺到錢的。”杭州黃龍越劇團專業演員余玉嬋感慨,她在2019年初注冊了抖音賬號,迄今為止,已發布360多個短視頻,并積累了85萬粉絲,單場直播打賞收入最高的時候能超過劇團的單場收入。
直播打賞讓更多的匠人匠心獲得了尊重和認同,據抖音聯合巨量數據發布的《抖音直播2021年度生態報告》顯示,2021年,抖音傳統文化類直播新增直播場次100萬場,其中,最受歡迎的經典曲藝類直播觀看時長同比增長278%,同時,傳統文化主播收入同比增長101%,曲藝類主播收入同比增長232%。
出臺政策法規
鼓勵大眾廣泛參與
任何新興事物想要獲得長遠發展,相關政策法規必不可少,以激勵大眾廣泛參與。
張頤武在提案中建議,國家層面應設置支持政策。
“對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有效傳播優質知識內容與傳統文化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揚、獎勵;在法律和政策層面出臺明確規制標準,指導短視頻、直播平臺依法開展知識付費業務,培養公眾對優質知識的價值認可和尊重。”張頤武說道。
張頤武建議,相關部門及平臺共同對收費知識內容、線上服務價格依法監管,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在政策上支持企事業單位及個人通過短視頻直播平臺進行知識普及、傳統文化傳播事業,通過直播付費、網絡打賞等模式,取得適當合法、合理的收入,以激勵社會大眾廣泛參與。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互聯網的蓬勃發展降低了信息復制的成本,相比于同質化的內容,人們更加信賴專家學者、精英群體提供的專業知識。
艾媒數據顯示,2020年,有63.1%的中國用戶購買過付費知識產品,年輕、高學歷人群增長特征明顯。中國知識付費的市場規模已從2015年的15.9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675億元,人們對于知識內容付費的接納程度在逐年提高。
通過精英群體與直播平臺的聯動,更多優質的專業內容也將與用戶強關聯。
張頤武坦言,目前的新媒體平臺還停留在“知識普及”層面,需要更多的機構將嚴肅、深度的內容搬到平臺上,分享學術甚至研究,“網絡平臺流量至上,是因為‘劣幣’太多,只有好的內容越來越多,才能帶來網絡社會的天朗氣清。”
[ 好聲音 ]
中小學應加強文言文教育
“我國有兩億左右中小學生,代表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這一龐大群體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把握,直接關系到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大計,關系到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家國情懷和民族認同。”全國人大代表、吉林外國語大學校長秦和認為,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仍存在碎片化、功利化的傾向,師資隊伍相對落后,課程建設滯后,相關配套措施欠缺,“總體上,傳統文化教育還沒有很好地融入學校教育體系,育人功能有待進一步發揮。”
秦和建議,加強中小學文言文教育。從多方調研了解情況看,我國的中小學生大都未能熟練閱讀文言文。到了大學階段,文言文的欠賬更是難以補上。近年來,雖然古詩詞及文言文的分量有所增加,但仍不足以讓中小學生熟練掌握文言文。對中小學文言文教育進行系統設計,大幅增加文言文的比重,將學會文言文作為中小學生必備的素養。
還應發揮考試評價的引領作用。考試評價是指揮棒,深入實施傳統文化教育,必須高度重視發揮好指揮棒的作用。建議在中考、高考、公務員考試等各類高利害性考試中,逐步增加傳統文化的內容,引導全社會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形成競相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
據澎湃新聞
建議取消商品房公攤面積
“在商品房銷售中附加公攤面積是全國普遍現象,公攤面積缺乏法律依據和制度約束。”在履職過程中,全國政協委員洪洋發現公攤哪些面積、公攤多少面積是一團迷霧,只能由開發商“信口開河”,而業主毫無申辯權力。
“公攤面積看不見、摸不著,而百姓卻為它承擔了高額費用。”洪洋介紹,公攤面積劃分沒有統一標準,哪些區域屬于公攤面積、哪些區域不是,有沒有重復收費,只能由開發商說了算。公攤面積還衍生出一系列不合理收費,如物業費、取暖費都是按公攤后的面積收費。與此同時,公攤面積既然攤給了業主,那公攤面積所產生的收益(廣告、車位、會所、超市等收益)也應當攤給業主。可事實并非如此,開發商只將公攤面積數據和費用攤給了業主,而公攤面積所產生的收益卻被開發商據為己有。
洪洋介紹,住宅物業費按建筑面積收費不合理。物業公司服務的只是公共面積,而并不入戶服務,居民室內衛生和設施維修都由居民自己承擔費用,為什么物業收費要包含室內面積?而公攤面積并不供暖,卻多數采暖費按照建筑面積(包含公攤面積)收取,這樣的收費極不合理。
洪洋建議,取消商品房公攤面積,可以將實際公攤面積成本核算到實用面積之中。讓老百姓明白付費,放心購房,同時也化解業主與開發商諸多矛盾糾紛。
據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