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JIZZJIZZ麻豆全部免费,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亚洲射图,免费不卡中文字幕在线

新春走基層丨尋訪山東手造:泥老虎面老虎布老虎各展風采

2022-02-10 10:33 大眾報業(yè)·大眾日報閱讀 (672671) 掃描到手機

人入虎年增虎勁

■編者按 “心手相牽,美好生活”。春節(jié)前后,本報記者深入我省多地,探訪充滿節(jié)日氣息的非遺手工藝產品,講述歷史悠久的山東手造的匠心故事,展現齊魯大地積極踐行文化“兩創(chuàng)”的生動實踐。新春走基層報道推出特別策劃——尋訪山東手造。

泥老虎:傳統(tǒng)泥塑“叫”出生機

□ 本報記者 都鎮(zhèn)強

本報通訊員 王 暉 王喆

正月初五,高密聶家莊泥塑制作集聚地——姜莊鎮(zhèn)聶西村熱鬧起來。記者在聶家莊泥塑“90后”傳承人聶鵬的泥塑工作室內看到,不少游客正在對著擺放整齊的泥塑“叫虎”拍照。

“虎年里‘叫虎’成了搶手貨,不但年前訂單增多,假期里也有不少上門購買的人呢。”聶鵬告訴記者,尤其是來附近村走親訪友的人,也會專程繞個彎來聶西村走一圈,將這里獨有的“叫虎”在朋友圈里“秀”一圈。

“聶家莊,朝南門,家家戶戶捏泥人。”這句當地流傳已久的民謠佐證著聶家莊泥塑昔日的繁榮。聶家莊泥塑是“高密三絕”之一,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起源于明朝萬歷年間的聶家莊泥塑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素以聲色并茂、造型精美著稱,作品遠銷國內多個地區(qū)。其中,聶家莊泥塑的一個顯著特點便是可發(fā)聲且聲音獨特,有泥娃娃、“叫虎”等諸多代表作。

從聶鵬工作室往東走十幾米,就是村民聶宏希的泥塑坊。50歲的聶宏希十多歲就跟隨父母學習聶家莊泥塑技藝,在五六年前將全部精力投入到聶家莊泥塑創(chuàng)作中。聶宏希的泥塑坊面積不大,卻擺滿了成品的泥塑作品和已涂抹上白色底色的坯子。記者隨手拿起一個“叫虎”泥塑,按住頭、尾部推拉,便發(fā)出一陣陣咕咕叫聲,瞬間讓泥老虎有了生機。“坯子分兩部分,用牛皮紙粘住,頭部的一端安裝能發(fā)響的葦哨,只要推拉、搖晃泥塑,空氣流動穿過葦哨,即可發(fā)出聲響。這可是我們聶家莊泥塑所獨有的。”聶宏希指著“叫虎”的中間部位說。

在聶家莊泥塑中,傳統(tǒng)的“叫虎”作品造型大膽夸張,注重表神寫意,它們豎眉瞪眼,昂首踞立,胸掛桃紅大花,額涂朱筆大“王”,形態(tài)既威風凜凜又憨態(tài)可掬。這幾年,聶家莊泥塑的手工藝人們在傳統(tǒng)泥塑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創(chuàng)造出許多新穎的造型。

自幼跟父親學習泥塑制作技藝的聶鵬也是聶家莊泥塑最年輕的傳承人。在聶鵬的泥塑作坊內,不僅有傳統(tǒng)的“叫虎”作品,“財神虎”“納福虎”“平安虎”等寓意美好的新穎“小老虎”也足夠吸引眼球。

創(chuàng)作“叫虎”等聶家莊泥塑作品,需要慢工出細活。取土、和泥、制模、制坯、脫模、修坯、制哨等10余個步驟,都需要手工藝人們沉下心來認真創(chuàng)作。經過這般復雜的制作工序后,一件件精美的泥塑作品方能大功告成。“我們在繪制中用了‘留白’的方法,需先涂白粉打底,用滑石粉加膠和水調均后涂在泥坯上,晾干后再涂其他顏色。色彩搭配也由原來的桃紅、大綠、淡黃、朱紅、黑色等5大原色,逐漸豐富到五彩斑斕、絢麗多姿。”聶鵬說,不僅如此,型號方面,“叫虎”等泥塑作品也從由原來的單一型號,發(fā)展到現在大小幾十種型號。

前些年,由于制作泥塑辛苦而且利潤也不多,村里堅守老手藝的人越來越少,不少村民寧愿種地、打工,也不愿重拾舊業(yè),從事泥塑創(chuàng)作。在聶鵬等手造人看來,作為傳承500多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聶家莊泥塑也需要注入創(chuàng)新因子,才能迎來新的春天。除去創(chuàng)作聶家莊泥塑作品,聶鵬也經常走進校園、課堂,近距離為大中小學生傳播聶家莊泥塑,讓非遺文化的種子扎根在下一代。

“非遺文化需要推陳出新,才能保持活力。”聶鵬說,2021年,他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設計團隊合作,將當地的紅紙對聯文化設計到“叫虎”作品的包裝中,將“祥虎叫 福來到”等美好寓意的文字印到了包裝上。

布老虎:慢工縫出“千虎千樣”

□ 本報記者 姜斌

本報通訊員 李樂 郭程

正月初六,很多人還在假期里,黃河岸邊的小村子——博興縣湖濱鎮(zhèn)魯劉村里不少人家卻已忙碌起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布老虎傳承人劉清華的家就在這個村的一條小巷里。農歷虎年,博興布老虎熱銷,劉清華把一些訂單的制作分配給了村里的婦女們,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她帶出來的徒弟。

2月6日,記者走進劉清華的家,南廂房是一個展廳,里面陳列著上百個大小不一、顏色造型各異的布老虎和其他一些十二生肖造型的布藝品。

布老虎是一種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工藝品,既可以作為節(jié)日禮物送給孩子,又是鎮(zhèn)宅祈福的吉祥物。布老虎在博興有據可考的至少有一百五十年的生存發(fā)展歷程,受手中材料的制約,主要品種有布老虎玩偶、虎頭枕、虎頭鞋、虎頭帽等。博興及周邊地區(qū)的布老虎制作技藝伴隨育兒民俗的傳承發(fā)展而發(fā)展。

“我制作的布老虎有三十多個大種類,都是純手工制作,可以說是千虎千樣,每一個都不完全相同。”指著展柜上千姿百態(tài)的布老虎,劉清華向記者介紹,她制作的布老虎,特點主要是造型敦厚,具有粗、短、胖的形體特征,頭大體短表現出健壯形態(tài);四足微微外撇,呈扎地生根狀,頭微昂,從態(tài)勢上塑造了虎虎生威的精氣神和孩子般的天真稚氣。色彩外表則多用黑、紅、青、黃色棉布作底色,腹用白布,奠定了老虎的基本色調。紅黃藍白黑五色具備,另有桃紅、麥綠、茄紫、金線、銀片、彩綢等材料作鑲拼點綴,滿身呈現出祥瑞吉慶之象。“不過老虎的造型再怎么變,虎頭上的‘王’字是必不可少的”劉清華說。

今年67歲出身于工藝世家的劉清華,設計制作布老虎已經有30多年,父親擅長制作各種工藝品和戲曲服裝道具,受長輩的影響,劉清華小時候就喜歡手工。“接觸布老虎是我很小的時候,我外婆給我做了一雙虎頭鞋,那時候孩子都穿這種虎頭鞋,我當時就非常喜歡,一直不舍得穿。從那之后我就喜歡上這個布老虎。”養(yǎng)過蚯蚓、種過香菇、做過柳編,劉清華年輕時從事過很多行業(yè),但是一直沒有放下過她最心愛的布藝,后來將其慢慢發(fā)展成了自己的事業(yè)。

劉清華告訴記者,布老虎的制作工藝包括打樣、剪裁、縫合、填充、纏、勒、繡、剪貼等十幾道工序,她的家就是布老虎加工制作的作坊。制作了30多年布老虎,最讓劉清華自豪的作品,就是2020年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記住鄉(xiāng)愁——山東民藝展”上展出的5只布老虎。其中體型最大的一只布老虎,高達2米,長3米有余,需要兩個成年男子才能抬得動。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后,這種大型的布老虎在2021年特別受歡迎。全年一共制作了三十余個,其中一個客戶就定做了12個,都是2.4米高,3米多長。”劉清華告訴記者,因為是純手工,制作這樣的巨型布老虎特別費時費力,12只巨型布老虎,他們三四個人制作了3個多月才完成,而這樣的布老虎每只售價在2萬元左右。在劉清華的影響下,她的兩個孩子都會做布老虎。從小耳濡目染,如今36歲的女兒劉珂已經完全能掌握制作布老虎的所有工序。除了加工制作,她現在還負責布老虎的對外銷售。通過線上和線下銷售,劉清華的布老虎已經銷往全國,有的還遠銷國外。

劉清華說,博興布老虎是山東傳統(tǒng)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現代人們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的轉變,布老虎在造型和用途上有了很大改變,但更應注重布老虎傳統(tǒng)技藝的保護與傳承。”劉清華說,讓傳統(tǒng)老手藝煥發(fā)新活力,通過組織和帶動城鄉(xiāng)家庭婦女及老弱病殘人員學習布老虎的手工技藝,既可以創(chuàng)造更多的就業(yè)機會,又可以推動這門手藝的傳承和發(fā)展。虎年里,她希望自己的布老虎走進千家萬戶,為人們帶去幸福和吉祥。

面老虎:膠東花餑餑很吃香

□ 本報記者 李媛

2月6日,正月初六,記者來到“囍我我”花餑餑店,看到萊西市花餑餑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遲金艷已經開工忙碌起來。

“有一家訂婚從我這兒要一套喜餑餑,所以一早我就過來開門發(fā)面了。一會兒還有客戶訂的兩箱花餑餑要做。”遲金艷告訴記者,節(jié)前店里制作的老虎花餑餑銷售火爆,進了臘月,店里的訂單就源源不斷,她和其他師傅周末都沒有休息過。

“我們的訂單全國各地都有,隨著花餑餑的知名度越來越高,我們的訂單量也是水漲船高,今年增長了40%左右。”遲金艷說,除了推出緊跟社會熱點的花餑餑,她還根據傳統(tǒng)元宵節(jié)習俗“點面燈”制作了元宵節(jié)花餑餑——面盞(也叫棉花燈),讓廣大消費者在點燈過節(jié)鬧元宵的同時,學習體驗傳統(tǒng)文化。

其實,花餑餑又稱“花饃”“面塑”“民間面花”。在山東膠東地區(qū),家庭很多重要的時刻都離不開花餑餑,給老人祝壽送“壽桃”,定親買上一對“鴛鴦”……特別是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蒸上大大的花餑餑,寓意蒸蒸日上,紅紅火火。

早在2009年,膠東花餑餑民俗就被列入了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萊西花餑餑制作技藝作為膠東花餑餑的一個分支,經萊西市姜山鎮(zhèn)姜山三村遲家人150多年5代人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技藝日臻完善,已成為膠東地區(qū)花餑餑的代表之一。

遲金艷作為遲家的第五代傳承人,從小耳濡目染的她自幼便萌生了要讓這一祖?zhèn)骷妓嚢l(fā)揚光大的夢想。2016年,遲金艷放棄了建筑行業(yè)的高薪回到家鄉(xiāng),全身心投入到這一祖?zhèn)骷妓嚨难芯亢蛡鞒兄小?/p>

和面、醒面、揉面、造型,不一會兒工夫,一只活靈活現的“金老虎”花餑餑就在遲金艷手里誕生了。“這花餑餑看上去制作很簡單,實際上從選料、磨面、制作引子到造型、醒發(fā)、著色一共要經歷12道工序,哪一個步驟都馬虎不得。”遲金艷說,傳統(tǒng)花餑餑所用的著色顏料好看但不能吃,小作坊制作更滿足不了市場需求,要想把花餑餑做成大產業(yè),必須要健康化、規(guī)模化、標準化。因此,遲金艷注冊成立專業(yè)花餑餑食品公司,并請專家教授研究改進配方,采用勁道的上等面粉再配以山雞蛋、蜂蜜等原料,讓人咬一口就能“粘”住嘴巴。針對傳統(tǒng)花餑餑所用著色顏料好看不能吃的問題,遲金艷又創(chuàng)新采用菠菜、火龍果、紫薯等蔬菜水果汁做花色,讓花餑餑不但看起來賞心悅目而且吃起來更加健康美味。

“老面”引子發(fā)酵、人工捏做造型和面花、大鐵鍋蒸制……在一絲不茍傳承手工技藝、精益求精的同時,遲金艷大膽融入時尚元素加強造型創(chuàng)新,同時推出“私人定制”花餑餑,很快打開了銷路,得到了消費者認可。

懷著對花餑餑的喜愛與對老手藝的傳承,2019年,遲金艷出資打造了膠東第一家花餑餑文化博物館。博物館占地1000余平方米,珍藏實物368件,有不同時期小麥種植的生產工具、饅頭制作工具,還有花餑餑文化的史料。

“春塑鳳凰戲牡丹,夏塑蜻蜓沾荷蓮,秋塑蝴蝶戀菊花,冬塑喜鵲保平安。”遲金艷靠靈巧的雙手,將300多年前膠東花餑餑的制作技藝傳承下來并發(fā)揚光大。“我們的文化自信離不開傳統(tǒng)文化的滋潤,讓花餑餑技藝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是我畢生的追求。”遲金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