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上午,出席山東省十三屆人大七次會議和省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的住青省人大代表和住青省政協委員抵達濟南各住地,向大會報到。這也意味著,“兩會時間”正式開啟。過去一年,代表委員們深...
兩會特別報道|走在前,山東如何化比較優勢為發展勝勢?
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發展作出“三個走在前”的重要指示要求,排在首位的就是“努力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走在前”。走在前,要找準切入點和著力點。怎樣切入,從哪著力?山東的答案是,找準自身在全國大局中的定位,深入分析自身優勢所在、潛力所在,在放大用好優勢中創新探索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為全國大局作出山東貢獻。
1月26日出版的大眾日報在“2022山東兩會特別報道”中推出本報評論員文章《化比較優勢為發展勝勢》,深度報道《用好比較優勢,在服務融入新格局上走在前》。請看全文——
化比較優勢為發展勝勢
□ 本報評論員
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發展作出“三個走在前”的重要指示要求,排在首位的就是“努力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走在前”。忠實踐行“走在前”的使命擔當,率先探索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切入點在哪?著力點在哪?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用“九大比較優勢”作出了明確回答。
比較優勢這個詞,大多數人都耳熟能詳。談到經濟社會發展,人們總會問一問,這個地方所具有的資源稟賦是什么,比較優勢有哪些。認清優勢,找準位置,實質上就是一次深化自我認知的過程。立足新發展階段,從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視角,我們看到一個全新的山東經濟發展圖景。經過多年接續奮斗,我省發展的基礎更加堅實,九個方面比較優勢十分突出,那就是三次產業可以齊頭并進,供需兩端可以協同發力,新老動能可以相得益彰,各類企業可以比翼齊飛,陸海資源可以統籌開發,交通運輸可以四通八達,城鄉區域可以均衡發展,對外開放可以提檔升級,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作。這一個個優勢,就是一個個切入點、突破口,是構筑山東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基礎,是招人才、引項目、聚資本的“強大磁場”,是我們一往無前向未來的信心所在、底氣所在、潛力所在。做到走在前,必須把我們的比較優勢認識好、鞏固好、拓展好,不能抱著金娃娃找金娃娃。以此為基礎科學謀劃,我們才能有的放矢、精準施策,找到推動發展的科學方法、最優路徑和扎實舉措,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中扛起新擔當、展現新作為。
察勢則明,用勢則強。比較優勢,是發展起始階段的“先天稟賦”,但這種稟賦絕非一成不變。一個地區能否保持持續的競爭力,關鍵要看能否化比較優勢為發展勝勢,實現從稟賦優勢到創新優勢的跨越。比如,我省工業門類齊全、產業體系完備,在數字化連接、柔性化管理等方面具有天然優勢和旺盛需求,一旦抓住數字經濟賦能機遇,拓展出豐富應用場景,找到產業數字化躍遷路徑,就能重新“卡位”產業鏈價值鏈高端,在新一輪競爭中贏得先機。我省國企發展不錯,專精特新企業數量眾多,如果能夠實現深度互動、相融相吸,形成大小企業齊頭并進、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就能重塑新優勢,帶來新增量,創造新價值。再比如港口優勢、海洋科技優勢、產業優勢得天獨厚,統籌開發陸海資源,推進港城港產融合,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層次,就會形成一個國際產能合作與山東新舊動能轉換良性互動的開放新格局。總之,任何一個優勢,都蘊含著巨大的效益,但只有被發現、被挖掘、被用足做透,才能最終轉化成真金白銀,轉化為發展質量效益。
努力化優勢為勝勢,更好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中發揮作用,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關系到當前,也關系到長遠,關系到山東,也關系到全國大局。今年是“十四五”規劃實施的關鍵之年,也是我省新舊動能轉換“五年取得突破”的決戰之年。政府工作報告圍繞“十二個著力”重點任務,提出“十個堅定不移”的具體安排部署,為我們厚植發展優勢、破解發展難題指明了主攻方向和清晰路徑。我們必須立足省內,面向全國,放眼世界,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來審視和謀劃山東未來發展,以更高的發展智慧、更強的進取精神、更實的擔當作為,創造性做好山東各項工作。始終按照“走在前”的要求用好存量優勢,培育增量優勢,形成競爭優勢,做到事爭一流、唯旗是奪,我們就一定能夠贏得主動權,拓展新局面,實現既為一域增光、更為全局添彩。
九個方面比較優勢,是山東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走在前的信心底氣潛力所在
用好比較優勢,在服務融入新格局上走在前
□ 本報記者 趙洪杰 張春曉 李子路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性布局和先手棋。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作出“三個走在前”重要指示要求,第一個就是“努力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走在前”。
走在前,要找準切入點和著力點。怎樣切入,從哪著力?山東的答案是,找準自身在全國大局中的定位,深入分析自身優勢所在、潛力所在,在放大用好優勢中創新探索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
經過多年來的發展積累,山東在九個方面形成了比較優勢,政府工作報告作出總結概括:三次產業可以齊頭并進,供需兩端可以協同發力,新老動能可以相得益彰,各類企業可以比翼齊飛,陸海資源可以統籌開發,交通運輸可以四通八達,城鄉區域可以均衡發展,對外開放可以提檔升級,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作。
代表委員們表示,九個方面的比較優勢,是山東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走在前的信心所在、底氣所在、潛力所在,必須把這些優勢充分挖掘好、發揮好、拓展好,把優勢轉化為具體工作部署,轉化為發展質量效益,為全國大局作出山東貢獻。
互促共進,在暢通內外循環中提檔升級
“構建新發展格局,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山東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郝憲印委員認為,山東人口基數大、居民消費和投資增長潛力大,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得天獨厚的區域優勢,應找準定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點,讓“長板”轉化為核心競爭力。
暢通國民經濟循環要著力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優先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在這方面,禹城市委書記滕海強代表看到了山東的優勢。“山東三次產業較為均衡,在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中完全可以齊頭并進,尤其是農業叫響全國,這一優勢不僅不能丟,還要繼續做大做強。”滕海強說,禹城耕地面積只有80萬畝,但每年農產品深加工產能超過900萬畝,稅收占到工業總稅收的44.8%,禹城將按照報告的部署,加快推動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大力發展品牌化、終端化農業深加工產品,推動農業“接二連三”,在三次產業齊頭并進中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微觀市場主體活力在優化供給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山東國資國企實力雄厚,民營經濟也得到長足發展。“報告提出,營造各類所有制企業競相發展的良好氛圍。這點做好了,山東各類企業可以比翼齊飛。”省自然資源廳一級巡視員宋守軍委員認為。
國有企業資金、技術、規模優勢,如何與民營企業機制靈活優勢互補、珠聯璧合,是宋守軍尤為關注的話題。“各地可多探索國企同民企在產業鏈條銜接與延伸合作,國企可以多種形式向在產業鏈與供應鏈中具有競爭力的民企注資參股,在經濟轉型發展中將互相借鑒、取長補短。”
城鄉區域經濟循環是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方面。山東大中小城市發展相對均衡,16個市中有11個進入全國GDP百強,城鄉居民收入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城鄉區域發展較為均衡,這為實現報告提出的推動“一群兩心三圈”協同發展奠定了較好基礎。
日前,省發展改革委印發了四大省級新區發展規劃。“四個新區是省委、省政府為區域發展搭建的重大發展平臺,就是四個橋頭堡。”臨沂市委書記任剛代表表示,沂河新區的設立,為臨沂加快“由大到強、由美到富、由新到精”戰略性轉變,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臨沂將主動對接長三角,與上海技術交易所等開展合作,重點引進科技金融、技術轉移和孵化中心等業態,建設高端、集聚的功能區,同時大力實施縣域崛起計劃,實現市縣一體、聯動發展、均衡發展。
作為沿海開放大省,山東在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上具有巨大優勢。
去年,雖遇到疫情沖擊、原材料漲價等諸多困難,山東岱銀紡織服裝集團通過產品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跨境電商等舉措,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4.30%。董事長趙煥臣代表說,隨著山東自貿試驗區、各種綜合保稅區、國家級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等平臺加快建設,高端平臺集聚效應正加速釋放,必將帶動對外開放提檔升級,企業對今后的發展充滿信心。
協同發力,推動供給和需求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在疫情沖擊下,我國經濟發展正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這對處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管理的關系,尤其是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出了更高要求。前不久召開的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把有效擴大需求放在重要位置,作出全面部署,提出實施擴需求“十大行動”。
“從需求側看,作為全國唯一一個常住人口、戶籍人口‘雙過億’的省份,山東擁有龐大市場規模和巨大消費潛力。從供給側看,山東供給體系完備,產業門類齊全,是全國唯一一個集齊了41個工業大類的省份。”山東旭正會計師事務所主任谷艷代表說,供需兩端可以協同發力,是山東十分突出的比較優勢。
創造、擴大新需求,可牽引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供給。國家開發銀行山東省分行黨委書記、行長況瀾委員,對“十大行動”中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行動尤為關注。他注意到,山東省“十三五”城鎮化率從57.01%提升到63.05%,預計2025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8%左右。“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城鎮,不僅釋放巨大消費潛力,還可為經濟穩定增長帶來新動力。”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更加注重提升城鎮發展智慧化、綠色化、均衡化、雙向化水平。在況瀾看來,“雙向化”意味著城鄉深度融合,是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題中之義。“‘雙向化’帶來的是空間、創意、田園、生態等各個維度與數字經濟、智慧城市、未來社區的融合,建議加強高水平、高質量的城市規劃。”況瀾說。
基礎設施建設蘊藏巨大投資潛力,既能擴大短期需求,又能增強長期動能。菏澤康輝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總經理侯憲會代表說,牡丹機場通航后,從青島、上海、西安到菏澤旅游的旅行團明顯增加。“‘七網’行動在‘十大行動’中著墨頗多,隨著交通設施不斷完善,旅游產業也將搭上發展的‘快車’。”
在供給側,山東同樣是大有文章可做。通過持續推進新舊動能轉換,新經濟新產業蓬勃發展,同時傳統制造業基礎優勢仍然明顯。
發力供給側,必須堅定不移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濱州市委書記宋永祥代表說,濱州將聚焦新舊動能轉換,深化產教融合型、實業創新型“雙型”城市建設,推動產業轉型爭先向前,推動科技創新爭先向前,推動綠色發展爭先向前,在去年能耗下降幅度列全省第一位的基礎上,嚴控“兩高”項目發展,推進新一輪“四減四增”,努力在能耗上做“減法”、綠能上做“加法”,用好風光氫等資源優勢,加快實現綠色低碳發展。
陸海統籌,聯動拓展高質量發展新空間
山東海域陸域面積相當,海岸線長度占全國1/6,2021年海洋生產總值預計增長15%左右,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比重分別達到1/5和1/6。沿海與內陸統籌聯動,是山東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得天獨厚的優勢所在、潛力所在。
報告提出,堅定不移推進海洋強省建設,打造海洋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山東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長英委員說:“我們要更加注重統籌兼顧、綜合施策,促進陸海統籌、東西互濟,讓政策紅利疊加資源優勢,不斷拓展山東發展的新空間。”
去年9月12日,華能山東半島南4號海上風電項目34號風機順利并網發電,標志著山東實現海上風電“零”的突破。我省正謀劃加快建設海上風電和海上光伏,未來10年預計海上風電、海上光伏規模將分別達到3500萬千瓦。
華能山東發電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栩委員認為,發展海上風電一舉多得,不僅可以大大降低陸地資源的開發,也能有效拉動海洋裝備投資、擴大市場需求,有利于山東加快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我省能源消費量大、需求增長快,減排降碳任務艱巨,能源結構調整勢在必行。政府工作報告在基礎設施“七網”行動中,規劃了一批能源保障網建設重大項目。“推動能源結構調整,一方面要向海上‘擴’,風光并進、海陸并舉、集分結合、內外聯動;另一方面要向陸上‘優’,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變‘黑’為‘綠’,做到吃粗糧干細活。”王栩說。
如果把“陸上一個山東、海上一個山東”比喻為衣服的兩襟,那么港口無疑是連接它們的一粒粒扣子。近日,山東港口集團傳來好消息:年貨物吞吐量突破15億噸,集裝箱量突破3400萬標箱,穩居全球第一、第三位。山東港口集團總經理李奉利代表認為,這意味著,山東作為黃河流域最重要出海口的優勢越來越凸顯。
李奉利說:“RCEP生效后,中國和日韓的貿易勢必增長,山東港口將擔當面向日韓的‘橋頭堡’,通過中歐班列齊魯號,發展海鐵聯運、多式聯運,拓展山東乃至整個黃河流域腹地服務范圍。”
土地是最基礎的資源,山東土地資源擁有2000萬畝生產力低下的鹽堿地,開發潛力巨大。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爭創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
近年來,東營依托黃三角農高區,搜集保存了耐鹽種質資源1.8萬份,初步選育出航天大豆、黑小麥、藜麥、苜蓿等耐鹽新品種(系)37個,示范推廣9.2萬畝、畝增效益15%-20%。黃河三角洲上這片總面積350平方公里的土地正成為“希望的田野”。“我們將加強與中科院、中國農科院等大院大所的合作,向鹽堿地要糧食、要經濟效益,著力打造國家鹽堿地農業創新高地和鹽堿地綜合利用示范地。”東營市委書記、省黃三角農高區黨工委書記楊國強代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