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18日訊 在很多人眼里,相比海岸線最長的廣州和海域面積最大的海南,擁有3300多公里海岸線的山東似乎并不具有發展“海洋牧場”的絕對優勢。
可事實卻是,山東已建成省級以上海洋牧場示范區(項目)105處,其中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44處,占全國的40%;并且早在2017年,山東全省海洋牧場綜合經濟收入達到2100億元,位居全國首位。
海洋牧場領跑全國,是以一直做好經略海洋文章為著稱的山東,正在構建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的典型之作。某種程度上,也是這個沿海大省高水平推進海洋強省建設的一處縮影。
作為全國最早開展海洋牧場建設的城市之一,山東煙臺是擁有國家級海洋牧場最多的城市。根據公開數據,煙臺擁有省級以上海洋牧場30處,其中國家級14處,占全國總數1/8,數量居全省首位。
如今這里的休閑型海洋牧場綜合體——“耕海一號”將漁業養殖、智慧漁業、休閑漁業、科技研發、科普教育等功能有機結合,構建了海洋牧場發展新模式。
除了“海洋牧場”,煙臺海工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同樣迅猛。如今以中集來福士、蓬萊巨濤重工、蓬萊大金等為骨干的海工裝備制造集群已“集結”此處。作為全球四大深水半潛式平臺建造基地之一、山東省高端裝備產業(船舶及海工裝備)制造基地,出自這里的海工產品已走向北美、南美、巴西海域、北海冰區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獲得國際主流市場高度認可。
事實上,在距其不遠的青島,也誕生了多個世界最大、中國第一的海洋工程裝備,全球最大40萬噸新型礦砂船、世界最大噸位“海上石油工廠”P70等世界頂級產品的建成交付,成為其實力的一則展示。
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海洋一直是山東的發力所在。
山東“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奮力向海圖強,開創經略海洋新局面。而近日印發的《山東省“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則提出了更為明確的發展目標,即到2035年,山東基本建成海洋經濟發達、海洋科技領先、海洋生態優良、海洋文化先進、海洋治理高效的海洋強省。
從奮力“向海圖強”到建設“海洋強省”,是山東開創經略海洋新征程的戰略選擇。
目標既定,行動尤為重要。除了海洋漁業、海洋裝備業,山東不斷更新著自己的名片——無論是已經成功上市的治療阿爾茨海默癥海洋藥物“GV-971”,還是即將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在研抗腫瘤藥物BG136,都成為山東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耀眼成績。
而渤海灣一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的無棣海洋貝瓷、魯北鹽場、脊嶺島鹽田蝦、海緣海馬等一系列特色產品,以及友發、渤海、海源、科勒海等一批投資創業的企業巨頭,使得這里逐漸成為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人才創業的沃土。
在科學謀劃定位的棋局上精準落子,鞏固、提升傳統海洋產業的同時把功夫下在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山東正在轉型升級的道路上,一步步壯大新興海洋產業。
圖/全球最先進的超深水雙鉆塔半潛式鉆井平臺“藍鯨2號”,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值得一提的是,在聚力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山東顯然沒有迷失于對GDP的無度追逐。青島西海岸的改變,便是值得稱道的案例。
作為全國唯一一個以海洋經濟發展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青島西海岸綿延280多公里的藍色海岸線上,有著諸如齊長城、瑯琊臺等諸多歷史古跡。在青島西海岸新區文旅局局長任憲雨看來,將這些歷史文化資源與現代海洋元素相融合,是發展海洋文化旅游業的機遇。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早已成為山東沿海城市的共識。山東全面實行灣長制,扎實抓好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扒搴乘{”的畫卷正在山東沿海各地鋪展。
在山東日照,海龍灣退港還灘生態修復整治項目恢復了1882米的生態岸線,再造46萬平金沙灘的同時,周圍海域水質提升到國家海水二類標準,成為新晉旅游打卡地。
在山東煙臺,獲評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的長島,生態旅游魅力初顯,先后榮獲“全球文化旅游目的地金獎”、“2018年度中國十大全域旅游示范縣市”、“中國最佳生態旅游目的地”。
如果把環境與發展比喻成山東海洋發展這枚硬幣的兩面,可以發現,它的兩面共生共存。這也是任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回答的命題——發展決不能以犧牲生存環境為代價。
山東用“十年磨一劍”的功夫,打造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生態環境,隨之而來的“虹吸效應”和“溢出效應”,成為山東海洋經濟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