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基因代代相傳,一個個紅色遺跡見證光輝歷史,一張張老照片訴說著過往崢嶸歲月,穿越時空仍然激勵我們前行。建黨百年來,追尋著中國共產黨人在膠東大地上留下的光輝足跡,半島網推出“奮斗百...
追尋初心 膠東印記 | 百畝梨花勝雪,花開花落書寫平凡村莊百年故事
半島全媒體記者 李曉哲 肖玲玲
又是桃紅梨白時。在西海岸新區王臺街道石梁劉村,數百畝的梨花飄雪引來市民尤其是攝影愛好者打卡。相隔不遠的徐村,萬畝桃花競相開放,游客蜂擁而至。4月3日,青島市西海岸新區王臺桃花梨花節盛大開幕,而一座紅色文化小院也在這里搭建了起來。在黨建引領下,一幅鄉村幸福新圖景正徐徐展開。
近80歲老梨樹
為七一“獻禮”
在青島西海岸新區王臺街道,石梁劉村的酥梨可謂是遠近聞名。這種梨皮薄汁多、脆爽甘甜,單果有的能達到1斤多重,最重要的是這種梨“入口即酥”,故稱“酥梨”。“我在萊陽當過兵,我感覺我們這個梨不差。我更喜歡吃我們這的梨。”石梁劉酥梨協會會長劉振驕傲地說。
青島西海岸新區王臺街道石梁劉村的酥梨遠近聞名,眼下這里的梨花已經盛開。
走進梨園,一片夢幻的圖景:雪白的梨花開得正盛,將園子都照得亮了一些;遠處的孩童在梨樹下追趕著一群大白鵝;無論是穿著漢服擺姿勢的模特還是手拿長槍短炮的攝影師,倒成了這一大片白的陪襯……
在一片繁花如雪的梨園中,有幾棵看上去更老更粗的梨樹卻顯得不急不慢,剛開了幾個花骨朵。“你看,這些梨樹一個人都抱不過來。”劉振說,雖然這些梨樹還沒怎么開花,但結果卻比其他梨樹都早。其他的梨樹上的梨一般在中秋成熟,這幾棵更老的樹上的梨在7月1日前后基本上就成熟了,也算是為黨的生日獻禮了。
“我們這個梨在青島算是最暢銷的品種之一了,賣到5元至10元一斤。”劉振介紹,他家的梨園有50畝,而整個酥梨協會的梨園總面積有800多畝,一畝地的產值最高5萬元。他說,現在果園有700多棵50年以上的老梨樹,還有些梨樹近80歲,這也是石梁劉村寶貴的財富。去年在各級政府的幫助下申報了國家地理標志,現在正在辦理當中。
石梁劉的酥梨好吃,這是公認的,而這份口腹之欲如今能夠得到滿足,背后還有許多故事。劉振家的梨園就在一片河灘上。他說之前的梨園比這個大多了。石梁劉的梨好吃,跟這里的水土有很大的關系。可是守著肥沃的土地,當地百姓卻曾經餓著肚子很長一段時間。1953年的冬天,為了提高當地百姓生活水平,市里來的駐村幫扶工作組決定幫著村民種果樹。那時候條件非常艱苦,種樹全靠人力,為了讓梨樹成活,村民們一擔水一擔水地挑,讓梨樹苗喝飽。也正是在這樣的精心照料下,這片梨樹逐漸長成,成為村里的重要經濟來源。
幾十年過去了,當年在生產隊工作的青年現在也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而這些梨樹也見證了新中國成立以后村民的生活一步步走向小康。上世紀80年代前后,石梁劉村的酥梨就遠近聞名了,還成了原膠南政府的特供禮品水果,一個尼龍袋裝六個,成為當地對外宣傳推廣的“大使”,到了一果難求的地步。
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一系列改革,這些梨樹就從村集體承包給了個人。上世紀90年代,由于種種原因這些梨樹面臨被砍伐的命運,劉振的父親就承包下來一片梨園,親手培育了園子里的梨樹,也保住了現在這些老梨樹,為石梁劉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他向全村人傳授推廣種植技術,帶著大伙種植酥梨,后來又在鎮政府幫助下成立了酥梨協會,打出了品牌。
扎根農村用心呵護
力爭把梨園建得更好
三年前,劉振的父親出了意外,在外做機械的劉振回家接手,梨園又展開了一段新的故事。
三年前,劉振的妻子張增芳也跟他回到了農村,整天跟梨樹為伴。在果園里記者見到她的時候,她正熟練地給梨花授粉。她完全沒有心思欣賞美景,因為這一關鍵時期關系著梨樹的收成。
老梨樹一個人都抱不過來。
張增芳以前上班,突然來到農村也不適應。“剛干的時候肯定接受不了。”張增芳說,自己從前沒干過活,現在一下子這么多農活擺在了眼前,一棵大樹光是疏花一上午都干不完,讓她感覺委屈又疲憊,“就覺得挺沒有希望的,但時間長了總歸有了感情,不舍得了,想把這片好不容易保存下來的梨園給經營好。”現在的她是技術能手,心情也跟以前不一樣了。
作為山東省科普先進個人,她對于梨樹管理技術已經是行家里手,并且現在比以前要輕松一些,有現代化的機械助力。比如除草這一項,梨園一直沒有用除草劑,怕傷了老樹的根,都用除草機割草。張增芳說,梨樹的壽命可以超過300歲,按照人類的壽命計算,現在這些梨樹才剛剛進入青壯年,未來肯定會更好,她對此充滿信心。
鄉村幸福圖景
正徐徐展開
與石梁劉村相隔不遠的徐村,桃花也正開得旺盛。每年的陽春四月,王臺街道的萬畝桃花競相開放,賞花、旅游、攝影的人群蜂擁而至。4月3日,青島市西海岸新區王臺桃花梨花節盛大開幕。鮮花為媒,小鄉村吸引了全社會的關注;鮮花搭臺,紅色血脈也在這里流淌。
就在徐村,一座紅色文化小院搭起來。紅色小院由西海岸新區工委黨校打造,是其與徐村共建鄉村振興調研基地的重要成果。小院依托老書記韓加欒故居,以其個人事跡為核心內容,梳理展示徐村百年文脈中的紅色基因,展有“家國篇、開拓篇、逐夢篇”三個板塊。“家國篇”展示革命時期徐村人愛家愛國、心向共產黨的風貌。“開拓篇”展示老書記韓加欒的七個故事,頌揚其“勤勉礪行、開拓有為、胸懷擔當、一心為公”的精神。“逐夢篇”展示鄉村振興大業中徐村人傳承紅色基因的奮斗之歌。
徐村紅色文化小院,既是徐村人孕育、傳承獨特村莊文化的歷史見證,也是開展紅色教育、弘揚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
無論是石梁劉村還是徐村,從傳統走來,在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一次又一次書寫自己的紅色傳承,見證著中國村莊的發展之路,未來的鄉村將繼續追尋老書記的足跡,整合資源優勢,在鄉村振興的大潮中開拓進取,打造生態宜居、文化共融的慢生活主題文化休閑村。未來,在這里,將打造以農業為基礎,逐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立足培育特色產業,建設現代高效農業園區,引種高端水果,進一步提升村莊的綜合實力,將村莊打造成現代農業發展示范村;以文化為引領,挖掘村莊歷史文化資源,引入影視文化等新文化元素,積極進行文化宣傳,帶動村莊文旅業發展,為村莊可持續發展打造出文化生態旅游品牌。
鮮花里盛開著鄉村幸福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