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基因代代相傳,一個個紅色遺跡見證光輝歷史,一張張老照片訴說著過往崢嶸歲月,穿越時空仍然激勵我們前行。建黨百年來,追尋著中國共產黨人在膠東大地上留下的光輝足跡,半島網推出“奮斗百...
紅色印記丨丹心頌:四方機廠工人運動烈士英雄譜
文/半島全媒體記者 張文艷 圖/青島市委黨史研究院
幾經周折,終于踏進四方機廠舊址。舊廠房老食堂都在改造,地面上,鐵軌蜿蜒延伸;老廠房內,舊機車安放中央,雖然杭州路上車水馬龍,它的存在竟讓一切突然歸于寧靜。廠房外,醒目的大幅海報上寫著:如果,一切榮光褪去的土地仍在酣睡,那就讓我們一起去喚醒他!
城市正在前行,歷史已然遠去。但那一場場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那一張張名叫共產黨員的堅毅面孔,永遠不會被忘卻。采訪青島市委黨史研究院的專家,走訪四方機廠老職工也是廠志研究者們,聆聽中車科技園的未來規劃,希望,我們能夠喚醒的不只是土地,還有更多……
建立之初
血債累累,工人自發斗爭
120余載春秋,給予四方機廠這片土地的,不僅是滄桑,還是一幅幅熱火朝天的畫卷,在這幅長卷中,有過剝削的血淚,有過工人的吶喊,也有過創造多個第一的自豪……
如今,這片舊址正在改造中,走過老廠房,撫摸紅磚的肌理,能夠真切感受到歷史的脈搏。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職工,也是兩代四方機廠人張成先生帶領半島全媒體記者踏遍舊址的每一個角落,“我父親是四方機廠老職工,小時候經常跟著他跑到廠里來玩,有時候到澡堂洗澡,所以對每一寸土地都很熟悉”。順理成章地,張成后來成為四方機廠的職工,與此同時,他也對廠史、廠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即便現在他已經隨著公司搬遷到了棘洪灘廠區,仍然會不時被請回舊址,成為廠史專業的宣講員。
四方機廠廠內機車。
“四方機廠的前身是德國人1900年建的”,張成說,1897年11月14日德國侵占青島,之后取得了在山東建造膠濟鐵路的權利,并成立了“德國山東鐵路公司”青島分公司。1899年9月23日,膠濟鐵路開工建造,并在距離青島7公里處設四方火車站。
火車站的修建讓下四方村的村民感到了驚詫和不安,他們眼看著這些金發碧眼的侵略者們毀壞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并不知道這一切給他們帶來多少可怕的災難。隨后,曾經能夠打魚撈蝦的掃帚灘被圈了起來,隨著一陣陣炮聲響起,小村莊南山上的石頭應聲而落。小船載著這些石頭,來到掃帚灘,搭建起座座房屋。而這背后,流淌著中國工人的鮮血。“負責引火的工人見山上還有工人沒有下來,就沒有點火,趕緊通知山上的工人下來。可是德國工頭根本不管,對點火工人又打又踢,親自點燃了引信”,在四方機廠工作過50多年的王玉森老人告訴半島全媒體記者說,一聲炮響,幾十個中國工人被當場炸死,甚至連尸體都找不到了,這怎能不讓人心痛!
1904年開辦的青島四方工廠(今四方機車車輛廠)大門。
慢慢的,附近的村民才知道,1900年10月20日,山東鐵路公司在下四方村南側的掃帚灘上,興建起擔負膠濟鐵路全部車輛裝配和修理任務的鐵路總廠,與四方火車站僅一墻之隔,它的名字叫“膠濟鐵路四方工場”(后改名四方機廠)隸屬“德華山東鐵路公司鐵道部”,是膠濟鐵路唯一的鐵路工廠,專門生產機車等。
兩年后,第一批廠房竣工,伴隨而來的,是產業工人的增多。當時工廠內有德國人14人,中國人270人。“這些工人大全都是男性,而且大多數都單身,沒有帶親屬”。工人隊伍不斷擴大,到1904年,為了培養有一定技能的工匠,四方工場每年招收40到50名學徒工,進入廠里的“藝徒養成所”培訓學習。
微薄的工資,殘酷的剝削,四方工場的工人度日如年。他們只能通過宗族、地域來結成小團體,與統治者進行斗爭。1914年,日德戰爭在青島的土地上爆發,硝煙過后,日本取代德國侵占青島,壓迫仍在繼續,而且愈演愈烈。
終于,工人等來了英雄,迎來了曙光。
骨干輩出
威懾四方,圣誕會“出山”
靠近杭州路的廠區邊上,一排青松挺拔而立,“這里曾經是四方機廠的大門”,張成先生介紹說,就在這周邊,曾經有過重大發現。
那是1997年6月,工人在四方機廠擴建小車庫挖地基時,挖出了一個紀念碑,上面刻有“倫克忠烈士紀念碑”幾個大字,拂去碑上的泥土,一些字跡依稀可辨:民國十四年九月六日,張宗昌槍殺烈士倫克忠于濟南。越五年,同人乃得表揚烈士之,所以為烈士者書之碑……十四年五卅案起,烈士目擊心傷,深信非實行三民主義無以救國,因組織工會大勢宣傳,四方一帶民氣蓋稍稍激昂矣!
顯然,這是為紀念倫克忠所立,后為了保護紀念碑的安全,將它暫時埋藏起來,結果被遺忘在地下,直到施工挖出。如今,紀念碑已經安放在了青島一戰遺址博物館的青島山上,迎接來往游客的瞻仰。
與倫克忠一樣,在轟轟烈烈的四方機廠工人運動中,有許多位英雄為工人,為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壯大,付出了寶貴的生命。
郭恒祥
青島市委黨史研究院李草暉副院長致力于黨史研究多年,在她給半島全媒體記者介紹的四方工運名單里,就有郭恒祥、傅書堂、倫克忠的名字。
郭恒祥(1894-1929年),章丘人。1894年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自幼家境貧寒,沒有上過學。“青年時代,他來到青島,應聘到四方機廠干鉗工。他為人正直厚道,重義輕利,樂于助人,加之處事機警,有頭腦,因此深受工友們的信任”,李草暉副院長說。
雖然沒有讀過書,郭恒祥卻有著過人的組織能力,1919年初,他就曾參與組織四方機廠工人開展要求增加工薪的罷工運動。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他曾去濟南,親眼看到工人、學生、商人們為收回山東主權而進行的罷工、罷課、罷市活動,深受感動。他買了許多折扇,請人寫上“勿忘國恥”、“力爭收回青島”、“抵制日貨”等口號,帶回青島,分送給親友,以表達他自己的愛國之心。
1922年,青島主權收回,工人們終于擺脫長期以來德、日的管制,以為終于可以松口氣了。“誰料想,北洋軍閥政府接管四方機廠后,更加巧立名目,盤剝工人。原來為日本服務的監工、把頭,照樣當領班,照樣隨意打罵工人,就連工人們經過多年斗爭才獲得的年終獎金、春節休假三天不扣工薪、每年每人一張免費車票等待遇,也全被取消了。工人們大失所望”,李草暉副院長說。
在這樣的背景下,工人團體“圣誕會”誕生了。
按著當時民間的習俗,同行業手工業者喜歡成立行業幫會組織,以便互相提攜、互相幫助。郭恒祥便和張吉祥、郭學濂等人秘密串聯,聯絡一部分鐵工、木工、油漆匠等成立了帶行會性質的工人團體——“圣誕會”,宗旨是“崇敬師祖、互敬互助”,郭恒祥被推選為會長。倫克忠作為積極倡導者,成為“圣誕會”堅定的骨干力量。
圣誕會會徽。
曙光出現
遇到黨組織,無懼任何挑釁
八大湖小區王玉森先生家中,上午的陽光溫暖柔和,干凈的房間里顯得異常明亮。從1962年起,20歲的王玉森就到四方機廠工作,一干就是40多年,直到2003年才退休。對于廠史廠志,他如數家珍,“可以說,共產黨員的到來,讓四方機廠工人找到了方向,他們團結起來,成為工廠的主人”。
1923年2月7日,北洋政府直系軍閥吳佩孚鎮壓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制造“二七慘案”,京漢、粵漢、津浦、鄭太、道清五條鐵路的工會,聯合組成了五路聯合會。
根據黨的指示,五路聯合會秘密派遣王荷波同志化名滿玉綱來青島,與“圣誕會”取得聯系。他向工人們介紹全國工運的情況,啟發大家團結起來,同封建軍閥和廠方代理人作斗爭。王荷波的“要為工人兄弟多辦好事,團結一致,與統治者抗爭”的建議和郭恒祥的思想很契合,“圣誕會”隨即加入五路聯合會。從此,圣誕會有了新氣象,為工人謀得了一些權益。
“1923年秋,木工紀子貞在工作中突然中風死亡,廠方拒絕工人‘備棺裝殮,送回原籍’的要求,是郭恒祥挺身而出,以圣誕會的名義和廠方交涉,迫使廠方同意工人的要求”,李草暉副院長說。
就在這一年的4月,山東黨組織創始人之一鄧恩銘來到青島,籌建黨團組織。同年8月,第一個中共青島黨組織成立。11月,又成立了青島第一個團組織。是年10月,鄧恩銘和郭恒祥建立了聯系。郭恒祥聘請鄧恩銘任“圣誕會”秘書,誠心誠意接受黨的領導。僅僅2個月的時間,“圣誕會”就被改造成青島市第一個在共產黨領導下的具有工會性質的團體。
1924年2月,全國鐵路總工會在北京召開,成立了全國鐵路總工會。郭恒祥作為膠濟鐵路工人的代表出席了這次大會,并被選為“鐵總”副委員長。鄧恩銘在給劉仁靜的信中說“四方會長本來就不壞,自此次鐵總會歸來,勇氣與決心更增百倍”,“總而言之,四方機廠工會,儼然就是青島總工會的象征”。隨后,由鄧恩銘的介紹,郭恒祥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共產主義者中的一員。
就在郭恒祥和他領導下的“圣誕會”的工作逐步走上正軌的時候,鐵路當局開始如坐針氈,尋釁鎮壓了。1924年2月,廠方竟串通工賊栽贓陷害工人,硬說鐵匠劉鳳祥等人偷去了客車場的新帆布圍裙,將劉等四人開除,并交法院查辦。郭恒祥親自出面與廠長交涉,要求恢復劉鳳祥等人的工作。廠長拒不答應,還把責任推向管理局。郭恒祥等研究決定,舉行全廠罷工,到管理局請愿。“下午3點,一聲汽笛響,1200多名工人沖出廠門,乘火車到市里,包圍了管理局辦公室。郭恒祥等5名代表向局長提出條件:釋放被捕工人,立即使其復工;工人們每日增加工資一角;工人死亡要有棺材等。局長拒不答復。工人們堅守條件,僵持到晚上8點多,局長被迫答應了五項條件。次日,劉鳳祥等四人開開心心上班了。這次斗爭勝利,工人士氣大增,斗爭的信心更足了”。
1925年5月,青島工人和各界人士游行聲討青滬慘案制造者,支援紗廠工人正義斗爭的情景。
廠方不甘心失敗,一面策劃鎮壓,一面進行威逼利誘,企圖分化瓦解。他們找到郭恒祥等人,稱只要取消“圣誕會”,并保證不再辦工會,就提拔他們當監工。郭恒祥等人看穿了敵人的詭計,針鋒相對地回答:“我們是為工人辦事的,不是為自己。”
1924年3月19日,是圣誕會第二個圣誕日,郭恒祥等決定照例唱戲,并借以慶祝罷工勝利。他們報管理局和膠澳商埠警察廳備案,路局不僅不予答應,還宣布郭恒祥等人提議演戲,是為了捐錢肥己,將郭恒祥、郭學濂等四人一并開除。
幾經曲折
斗志不減,四方工運勝利
形勢又驟然惡化。
郭恒祥等人“一面命工友不可妄動”,一面向青島黨組織負責人鄧恩銘匯報。這時正值中共濟南地委負責人王盡美在青島指導工作,他們一致認為,“圣誕會”是青島最得力的工會,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為顧全大局,不宜作激烈對抗。郭恒祥等人服從黨的決定,為保存革命力量,隨即離開工廠。鄧恩銘在給中央的信中說,郭等四人“頗明大義,均愿忍耐時日,作秘密活動”。
郭恒祥離廠后,處境非常艱難,但他不顧個人安危,繼續領導工運。不久,他們用“圣誕會”會費在四方開設了一個“會仙居”飯館,一面解決生計問題,一面為黨建立秘密聯絡點。一些黨的會議在這里召開,黨的指示在這里轉達,山東地委、鐵總派來指導工作的同志也在這里落腳。
1925年2月,四方機廠工人慶祝大罷工勝利,全體合影。
這年9月,江浙戰事爆發。8日,路局竟以“值此戰云彌漫之際,難免無過激派乘機煽惑鼓動風潮”為借口,強行封閉了“圣誕會”。郭恒祥按照黨的指示,秘密串聯工友,10月,鄧恩銘在四方黨的三義學校內,以新聞記者的身份約集了30余名工人積極分子開會,秘密建立四方機廠工會,郭恒祥被選為工會負責人之一。數月之間,入會工人達800余人,占全廠工人的60%。
在斗爭中,還有一批青年工人迅速覺醒。傅書堂就是這批年輕工人中的佼佼者。傅書堂(1904-1961年),山東高密人,家境貧寒。高小畢業后,經人介紹,在高密火車站給日本人看孩子,經常被打,不堪虐待辭工,改在火車站擦車。1923年來到青島,考入四方機廠藝徒養成所,畢業后被分配在化驗室工作。青島黨組織非常重視對工人的培養和教育,1924年10月,黨在四方機廠發展了傅書堂等12名團員,建立了四方機廠社會主義青年團支部。接著,鄧恩銘又在這批青年團員和工人積極分子中,先后發展了傅書堂、紀子瑞等入黨。入黨后的傅書堂斗爭更加堅決,而且有勇有謀,成為青島早期工人運動的骨干。
1925年2月間,膠濟鐵路管理局發生浙江派和山東派爭奪局長位置的內訌,引起膠濟鐵路全線大罷工。鄧恩銘、郭恒祥等一致認為,敵人內部這一矛盾可以利用,乃決定發動全廠大罷工,以打擊封建軍閥、買辦階級,顯示膠濟鐵路工人的巨大力量,同時改善工人的政治和經濟地位,提高工人的覺悟和斗爭能力。他們首先成立罷工委員會,傅書堂被選為委員會委員。他和倫克忠等幾位工人代表一起,首先找廠長和膠濟鐵路管理局內的山東地方派談判,提出了恢復被開除的郭恒祥等四名工人的工作等5項條件。
開始廠方答應“研究研究”,隨即又派軍警鎮壓。倫克忠挺身而出,質問警務處長:“你們每月拿七八十塊錢,有房子住,有吃有穿,我們工人一天才掙三四毛錢,老婆孩子一大拖拉,還能活下去嗎?不答應條件我們決不復工”。警務處長理屈詞窮,只好帶領路警灰溜溜地走了。
在黨的領導下,全廠工人開始了大罷工。傅書堂、紀子瑞等帶領罷工工人包圍了路局和廠長辦公樓。罷工一直堅持了9天,最后獲得勝利,郭恒祥等四人重新回廠工作。罷工勝利后,正式成立了膠濟鐵路總工會和四方機廠分會,傅書堂被選為總工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這次罷工的勝利,意義重大,不但鼓舞了四方機廠工人的斗志,而且直接拉開了1925年青島日商紗廠工人大罷工的序幕。
青滬慘案
工運低潮,英雄不會被遺忘
1986年,王玉森作為廠志的編撰人員,去采訪青島解放前的最后一任廠長施履凱,“雖然他不是共產黨員,但在四方機廠已經停工、工人生活相當困難的情況下,他還一心想著工人,專程到南京去找交通部要工資。當時交通部的官員一看他來了,立刻要帶他到臺灣省去”。而施履凱早已認定,中國共產黨才是偉大的黨,才能夠領導工人階級,所以他沒有答應,找了個借口離開了南京。當時交通已經中斷,他步行走了一個多月才回到廠里。“當年黨組織遭到破壞,但中國共產黨沒有離開青島工人,他們轉入地下,繼續斗爭”,直到退休前,王玉森還在為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講述著廠里的烈士故事,“是工人運動影響了后來人”。
李慰農
時間回到1925年5月間,正當紗廠工人罷工斗爭如火如荼之際,青島黨組織負責人、罷工領導人鄧恩銘被捕,山東地委迅即派剛從蘇聯回國的李慰農以青島地委書記的身份來青島,負責黨的工作,同時領導工運。李慰農來青島后,首先成立了中共四方支部,傅書堂被選為支部委員,成為李慰農的左膀右臂。
是年5月29日,由于日本資本家勾結反動政府鎮壓工人運動,制造了震驚中外的“青島慘案”,第二天,上海又發生了英帝國主義槍殺中國工人的“五卅慘案”,合稱“青滬慘案”。
然而,血案并沒有結束。
1925年7月25日,青島日商紗廠工人舉行了第三次大罷工,“26日凌晨,張宗昌命令其后方司令尹錫吾率領大批軍警突然包圍了四方機廠,封閉膠濟鐵路總工會和滬青慘案后援會,搗毀四方機廠和各紗廠工會,逮捕四方機廠工人糾察隊隊長趙石恪等14人,破壞了中共四方支部。中共四方支部書記李慰農、中共山東地委委員劉俊才、工運領袖王星五以及《青島公民報》主筆胡信之等被捕”,青島市委黨史研究院研究二處處長王華艷告訴半島全媒體記者,遭難最重的四方區,交通完全斷絕,工人運動走向低潮。
胡信之
7月29日凌晨,敵人在團島將李慰農、胡信之殺害。李慰農是最早犧牲在青島的共產黨員。為了揭露日本帝國主義和走狗張宗昌在青島的罪行,爭取廣泛的社會同情和支援,黨組織決定派黨團組織和積極分子分赴各地,揭露青島慘案真相。倫克忠和韓文玉奔赴北京,進行宣傳。
是年8月16日,倫克忠在天安門廣場上舉行的遇難者大會上,慷慨陳詞,控訴日本帝國主義和張宗昌的滔天罪行,直至暈倒在現場。他們的行為讓張宗昌如坐針氈,張賊立刻派特務前往北京,將倫克忠和韓文玉逮捕,押往濟南。1925年9月6日,在濟南緯一路北海醫院前,年僅31歲的倫克忠灑下了最后一滴血。1926年,曾經多次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倫克忠,終于被追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而郭恒祥因受到敵人的通緝,被迫返回原籍章丘。在郭恒祥的領導下,章邱的農民運動蓬勃興起,當地地主豪紳十分懼怕,于1929年1月9日,將郭恒祥騙至“三清觀”附近秘密槍殺,年僅35歲。
同樣因第三次大罷工被通緝的傅書堂,回到家鄉高密開展革命工作,1926年初夏,傅書堂受到黨的派遣,曾和鄧恩銘一起秘密返回青島,恢復黨的工作。1929年,傅書堂曾代理山東省委書記。1954年曾調任山東省農業機械廳技術處處長,由于長期辛苦工作,積勞成疾,1961年病逝于北京……
倫克忠紀念碑。
瞻仰烈士的照片,他們大都很年輕,因為在罷工運動中,犧牲的共產黨員都定格在了意氣風發的年齡。因此,中共青島黨史紀念館里,無論是專業的講解員,還是大學生志愿者,每每講到動情之處,都會熱淚盈眶。
拿到了四方舊址改造的設計圖,看到了紅色文化主題公園的規劃。中車科技園(青島)有限公司規劃設計總監榮澈介紹說,四方機廠輝煌的發展歷史,會通過工業遺產改造把歷史融入進去,讓這片土地形成一個紅色的歷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