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好聲音|省政協委員葛堯倫:吸引青年人才向生產一線進軍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笑笑 李曉哲
大學生寧可去辦公室拿較低的薪水,也不愿意去工廠一線拿高薪;“臟活累活”的印象在年輕人心中根深蒂固……如何改變人才對制造業的固有看法,如何破解制造業人才短缺的不利局面?省政協委員、海利爾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葛堯倫認為,在加強輿論引導的同時,更要加速制造業的智能化轉型,加快校企共建,為全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能。
葛堯倫
制造業就是“臟活累活”?
功以才成,業由才興。“搶占未來制造業高地,關鍵在人才。”葛堯倫說,山東作為經濟大省,制造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山東省歷來都高度重視人才建設,特別是近幾年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成效顯著。相關人才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開始,山東人才流動整體上呈現出流入狀態。但是,人才短缺問題依然突出。
葛堯倫留意到,根據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發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制造業人才需求繼續保持旺盛勢頭。新進排行的25個職業中,有15個與制造業直接相關,占比60%;在短缺程度加大的34個職業中,有16個職業與制造業直接相關,占比47.1%。“我省更為突出,作為制造業大省,制造業在全省行業人才需求排位中連年位居第一。”葛堯倫說。
是什么原因導致制造業人才短缺?葛堯倫認為,既有內因也有外因。“從企業自身找原因的話,就是行業自身對人才吸引力不強。”葛堯倫說,在我國,制造業企業規模大、貢獻大,但仍然存在附加值低、效益低的局面。加上傳統制造業占比大,現代化新型制造業發展不充分,綜合造成了制造業職工特別是生產一線職工的社會地位和待遇整體較低,晉升發展通道不暢,工作環境相對較差的局面。
他在工作、調研中發現,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很多大學生對制造業企業望而生畏。“為什么?因為制造業總能與藍領聯系起來,‘臟活累活’的印象在大學生心中根深蒂固。很多大學生寧可去辦公室拿較低的薪水,也不愿意去工廠一線拿高薪。”葛堯倫說。
創造一切條件引才留人
“企業要高質量發展,要與高科技緊密結合,就需要大批年輕的有知識、懂技術的科技人才。”作為一名企業家,葛堯倫深知人才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他介紹,海利爾作為山東省首家A股主板上市的農藥企業,一直奉行“人才是根”的生存理念。因此,他結合調研與實踐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在社會層面,要從教育、輿論宣傳等方方面面,提高認識,弱化職業和行業等級,提升制造業在各行業中的地位和待遇,吸引人才。”葛堯倫建議,大力宣揚新時期國家擔當精神、工匠和勞模精神,引導廣大青年人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使得更多大學畢業生能夠轉變就業觀念,俯下身去、沉下心來,敢于向企業生產一線進軍,開拓一番新天地。
同時,企業也需要加速向智能化轉型。葛堯倫說,在勞動力資源日益緊張的情況下,政府需要引導并扶持制造業企業加快從勞動密集型轉向自動化、智能化發展,改善經營環境,降低勞動程度,提高經營效益,實現產業優化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有效吸引人才。“引來人才后,企業必須要惜才、愛才,創造一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發揮人才作用的條件和空間。”葛堯倫說。
針對制造業企業出現的人才缺口大的問題,葛堯倫建議加固平臺搭建,完善市場服務功能,建立多層次、多功能、覆蓋全社會的人才市場體系,暢通人才流動渠道。消除域外人才在職工體制和政策上的障礙,杜絕身份歧視。加強與省內外其他地區的溝通聯系,共同推進人才服務信息化建設,開發、利用求職招聘大數據系統,幫助企業提高招聘效率。建立人才資源整合、利用的長效機制,探索企業之間的“共享用工”“共享人才”模式,保障企業的用工和求才需求。
加大民企制造業人才扶持
葛堯倫還提到,要加快校企共建,繼續大力發展面向產業、面向企業、面向未來的職業教育。他建議,由政府牽頭推進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與職業技術學校和社會專業職業培訓機構的合作,實行定向培養或者委培模式,政府和企業可以分擔部分培訓經費,受教受培受益人員簽訂協議,承諾畢業后直接到企業工作一定年限。還可以采用購買服務的辦法,安排制造業企業一定名額的人員到專門學校或機構培訓,為企業儲備專業技術人才。
葛堯倫認為,民營制造業企業是整個行業最缺人才也是最難招到人才的企業,因此建議在制定新的人才扶持政策時,進一步加大對民營制造業企業人才扶持力度,對各個層次的優秀人才,不分民企國企,都要把發展機會和相關待遇落到地、給到位,最大限度減少人才流失,讓人才興魯、人才強魯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