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跨年之際,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來勢洶洶。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面對疫情加快蔓延的嚴重形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方力量聯防聯控,八方資源緊急支援...
中國青年雜志講述山東醫療隊傳奇故事:前線終見恩人面,黃岡戰疫敘奇緣
ICU護士王冰:
前線終見恩人面,黃岡戰疫敘奇緣
26歲的王冰是山東省千佛山醫院ICU重癥病房的一名男護士。1月27日,他報名跟隨山東第二批援鄂醫療隊來到黃岡大別山醫療中心。
談起自己馳援湖北的初衷,王冰與很多醫護人員一樣:使命召喚,職責所系。但他和其他人又有點不同,他希望在一線戰疫的同時,也能尋找到那位13年前再次給他生命的醫生,他的一位救命恩人。
“當年救我的醫生,是我醫學生涯的第一個啟蒙老師”
13歲那年,因為青霉素皮試結果判斷失誤,王冰在輸液不到兩分鐘的時間里迅速出現了過敏反應。診所大夫立刻給他推了腎上腺素,并將他緊急送往聊城市第二人民醫院。在咳出粉紅色泡沫痰之后,王冰就昏迷了。
“醒過來的時候,我就躺在ICU里面插著呼吸機。身上能插的管子全插了,能做的檢查全部做了,甚至連骨髓都抽了。”在和《中國青年》雜志記者談及這段經歷時,王冰仍心有余悸。
“當時真的是生死一線。尤其是肺的過敏癥狀最嚴重。印象最深的是護士給我吸痰,就像要把我肺里的空氣抽干,胸腔抽癟。等我醒過來的時候,難受得無法形容。” 正因為了解病患在治療中的痛苦,如今的王冰將心比心,一直要求自己在做護理時盡量柔一點,哪怕費時、費力,也盡可能幫助病人緩解痛苦。
因為是獨生子,王冰對于自己得救感觸頗深,“如果我當時走了,父母肯定無法承受。工作后,我也常常想,救了一個病患,其實是救了一個甚至幾個家庭。”他對ICU負責搶救的劉清岳醫生一直心懷感恩,并從此立志學醫。“劉醫生相當于我醫學生涯中第一個啟蒙老師!” 王冰告訴記者。
高考之后,王冰選擇了醫學方向,工作后,選擇了自己曾經獲救的ICU重癥方向。“我們重癥醫護人員是死神面前的最后一道關,他想把生命搶走,就先從我們這兒跨過去。只要我們在,就一定會守住這道生命防線。”
由于當年出院太過匆忙,王冰沒能向ICU的醫護人員當面表達謝意,成了他心中的遺憾。后來,王冰翻看自己的出院記錄和病歷得知救自己命的醫生叫劉清岳。從此,他將這份謝意轉化為對病患的悉心照顧,并當成自己對職業精神的傳承。
元宵節,正在值班的王冰簡單寫了下祝福
湖北疫情日益嚴峻,山東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在除夕夜出發前往馳援,其中包括聊城市第二人民醫院感染科醫護人員。
大年初三深夜,王冰所在的醫院工作群中發來了山東第二批援鄂醫療隊征集通知,王冰立刻報名并成功入選。“這個通知來得很急,報名截止到夜里12點,也就留了二十幾分鐘的考慮時間。”
進入病房前,王冰為自己加油打氣
王冰報名后,心里想山東第一批援鄂醫療隊里會不會有劉清岳醫生?于是,他托第一批醫療隊里的高中同學打聽有沒有聊城市第二人民醫院ICU的醫生,但是沒有打聽到。王冰加入第二批醫療隊后,發現隊里有聊城市第二人民醫院感染科的護士,他從這名護士那終于打聽到了劉清岳醫生的聯系方式,萬分激動地加了他的微信。
“我問劉醫生,您還記得13年前有一個小男孩青霉素過敏來找您嗎?他一開始說印象有點模糊,后來想起來了也很激動。我告訴劉醫生,我現在學醫,也在ICU 工作。”在表達謝意之后,王冰又受到了一次鼓勵。“劉醫生說我能學重癥方向,又到湖北支援,是對他們整個科室包括他個人最大的感謝。”
山東千佛山醫院ICU護士王冰(左)與聊城市第二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劉清岳(右)跨越13年在湖北黃岡戰疫前線重逢。
王冰和劉清岳雖然同在大別山醫療中心,但是他們幾乎沒有機會碰面。
“一想到我在七樓,我的救命恩人在四樓,我們都在為救治病人做出努力,我就感覺像在考試一樣——有一個監考老師在監督著我時刻打起精神,我能做的就要做到最好,讓給我出題的老師滿意。對得起病人,也對得起曾經救過我的人。”
在報名援鄂醫療隊的當晚,王冰擔心家人掛念并沒有第一時間告知。但在得知消息后,家人和女友都給予了支持,大伯還為他賦詩一首以作勉勵:
“救命之恩記心間,
立志學醫除疾患。
正值國家困難日,
不俱安危赴武漢。
前線偶遇恩人面,
戰疾路上敘奇緣。
沖鋒陷陣走在前,
不枉山東好兒男。
期盼平安回歸時,
人生旅途譜新篇。”
“學醫的信念就是薪火相傳”
進入大別山醫療中心后,王冰在救護新冠肺炎重癥病人的ICU 工作。
這里要對病人進行包括24小時出入量、電解質等參數在內的日常調節以及事無巨細的生活護理。
“工作量相比平時大概翻了2倍。工作時間規定是6個小時,加上前后準備交接、穿防護服的時間,要將近8個小時。而且穿上防護服行動不便,哪怕我比較壯實,每天工作結束,還是會感覺渾身酸痛。”
換班后,脫下防護服的王冰也留下了專屬于醫護工作者的“特殊印跡”
相比身體的乏累,心理壓力也是醫護人員努力克服的一道坎。
在王冰接觸的病患中,有一位也是ICU護士。在疫情之初,因為病人對醫護人員做出了過激行為,而這位護士防護措施又不完備導致感染。
“醫生護士也是普通人,心理壓力肯定會有,但我們的天職是治病救人,國家需要我們,我們必須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王冰告訴記者,他在第一時間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疫情發生之前,即使有一些醫患沖突的極端事件發生,我們也沒有對這項事業感到失望灰心。學醫的信念就是薪火相傳。火線入黨也是給這份工作一個信仰的支撐。”
“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這句醫學名言成為了王冰與患者之間的無形約定,“治愈的過程中,患者對我們常說的就是謝謝,我們對他們最常說的就是要有信心。”
與其他穿上防護服的工作人員一樣,王冰在自己的衣服上標注名字,也為病患和自己加油打氣
讓王冰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高齡患者。“病情嚴重,意識清楚,心理壓力特別大。她說親人都躲著我,你們卻不遠千里來照顧我…… ”王冰聽到這些話時直想掉淚。“病人在患病之后如果得不到親人的支持,只能自己去承受。作為醫護人員除了有醫術,也要有同理心,我們來到這兒要幫助他們,也要理解他們。”
王冰告訴記者,除了找到當年救治自己的醫生,最開心的就是每天看到收治病人減少,出院病人增加。“現在已經有10個普通病患和重癥病患出院了,沒有比這更讓我高興的事了。出院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拉著我們合影。有個老大爺出院時還要請我吃最正宗的熱干面。”
隨著出院人數越來越多,王冰也會偶爾想想疫情結束之后的事。
“像這次的突發事件一旦爆發,最缺的就是醫學專業、管理專業等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回去之后,我還是要多積累這方面的知識,做好準備。不過‘當務之急’還有兩件事,一是把女朋友娶回家;二是請自己當年的‘救命恩人’好好吃頓飯,表達謝意。”
采訪最后,王冰告訴《中國青年》雜志記者,雖然已經習慣了繁忙的生活,但心中偶爾還是有些期盼:“作為醫護人員,我們都希望醫院床位空著,在醫院的空閑時間越多越好。”
這大概是一位醫護工作者最樸實也最真實的愿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