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新聲:膠州八角鼓的傳承與新生
6月26日,青島膠州文化館三樓排練廳內,八角鼓清脆的聲響與悠揚的弦樂交織成韻。膠州八角鼓省級非遺傳承人之一沈玉杰正帶領說唱團隊進行日常排練,老藝人們在一旁嫻熟地吹奏拉弦,表演者們手持八角鼓,指尖翻飛間,彈、打技法交替施展,口中吟唱著耳熟能詳的歌謠。一曲四分鐘的表演,演員們以豐富的表情和精湛的技藝,生動詮釋著這項省級非遺的獨特魅力,也讓八角鼓文化愈發走進大眾生活,收獲越來越多的喜愛。
王錫璧老師(前排左一)與喜好八角鼓的學生合影
作為膠州八角鼓的重要傳承人之一,沈玉杰和團隊人員多年來致力于非遺文化的傳播,曾多次登上各類舞臺,將八角鼓的風采展現給五湖四海的觀眾。如今,她所在的傳承隊伍雷打不動地開展每周排練。即便當日細雨綿綿、悶熱難耐,也絲毫沒有澆滅大家的熱情,所有演職人員悉數到場,在沈玉杰的帶領下全身心投入排練。不一會兒,每個人都已滿頭大汗,卻依然熱情高漲,專注于每一個動作、每一句唱詞。
膠州八角鼓傳承人之一沈玉杰(左一)帶領隊伍排練
沈玉杰向記者介紹八角鼓的悠久歷史,“膠州八角鼓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間,這門傳承源自于北京的古老藝術,至今已走過三百余年歲月。”自1978年拜師八角鼓第六代傳人王錫璧,她與八角鼓相伴已有四十七年。回憶起學藝時光,沈玉杰十分感慨,“王錫璧老師常說,非遺保護的核心在于傳承與創新,在他的教導下,我不僅掌握了技藝,更明白了傳承的責任,我定要將這門省非遺文化代代相傳。”
樂隊的師傅,基本都是一些退休老人
王錫璧老人則道出了非遺傳承面臨的現實困境,“尋找合適的傳承人是最大難題。膠州八角鼓的傳承者,需要集創作、編曲、演出等多元能力于一身,唯有如此,才能讓這門藝術薪火永續。”
演出前,說唱團樂隊老師傅調音
“我將攜手志同道合的說唱團伙伴,讓八角鼓‘活’起來、‘傳’下去、‘走’出去。”沈玉杰堅定地表示,未來,他們將繼續深耕社區,推動八角鼓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讓這門古老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真正走進百姓心間。“八角鼓藝術具有獨特的魅力,這種鼓選用檀木、紅木等堅硬材質,鼓面覆蓋珍貴的蟒皮,展現出精湛的工藝。表演時,演員運用彈、打、輪、搓、磕、撞、搖等八種技藝,結合說唱藝術,演繹出快慢交織、 情感豐富的音樂篇章。同時,它對表演者的唱功要求極高,不僅要求嘴、齒、舌、喉的靈活運用,更要求喜怒哀樂情感的準確表達。我會和身邊喜歡八角鼓的摯友們,把八角鼓發揚好好傳承下去,做到“活”起來、“傳”承好、“走”出去,實現了把八角鼓這個省非遺在社區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把這項傳統藝術帶到群眾身邊。”沈玉杰說道。
沈玉杰排練時,專注于每一個動作、每一句唱詞
手握八角鼓,傳承非遺文化
精湛工藝制作的八角鼓
每周八角鼓隊伍都會進行排練
2023年3月16日,膠州八角鼓傳承人之一沈玉杰(右一)在膠濟線高鐵上表演。
2023年3月16日,膠州八角鼓傳承人之一沈玉杰(右一)在膠濟線高鐵上表演
(半島全媒體記者 何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