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北:打造“智匯引擎”,以人才鏈激活產業鏈
產才融合的本質是讓人才與產業從“物理疊加”走向“化學反應”。今年以來,市北區人社局通過機制破壁打通梗阻、路徑協同重構連接、生態反哺釋放價值,證明了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耦合,就是高質量發展的最強引擎。
機制筑基:構建產才適配的制度體系
市北區人社局以“產才適配”為核心理念,力求產業需求植入人才引育全鏈條,以新媒體產業為切入點,率先構建起“市區聯動、多維覆蓋”的政策矩陣,以精準政策打通產才融合“最先一公里”。
在市級層面,參與制定《青島市微短劇人才引育六大行動實施方案》等專項計劃,在區級層面,作為市北區微短劇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配合出臺《市北區扶持網絡微短劇政策條款》,形成城區賦能微短劇發展“黃金十條”,整合“金種子”人才培養經費、研究生實習補貼等N項政策資源,形成“6+10+N”人才產業引育體系,打出政策協同的“組合拳”。
這一以需求為導向的政策矩陣正在打通產才融合的“任督二脈”,倒逼人才供給改革。當企業提出微短劇編劇、后期制作等人才缺口,政策資源便精準投放——在青島農業大學藝術學院搭建“市北區新媒體產業產才融合工作站”,聘請來自6所駐青院校的藝術、傳媒學院教師擔任“青島市微短劇產才融合導師”,在新媒體產業聚集的中央商務區及浪潮大數據產業園揭牌成立“青島市新媒體產才融合實踐基地”,由點到面,構建起“吹哨式”育才模式。
路徑創新:打造產才融合的實踐范式
當政策框架搭就,產教融合的實踐路徑成為關鍵突破點,為保障重點產業企業用才,市北區人社局以數字化賦能、校企地協同架設人才奔赴產業的橋梁。
升級打造的市北區招才引智云平臺正成為產才融合的“神經中樞”。截至5月,平臺動態監測1763家企業崗位需求,既通過智能算法將專業人才精準推送至企業后臺,更以3場主題“名企直播帶崗”打破時空壁壘。近日,聚焦航運貿易產業鏈的直播帶崗活動舉辦,青島儒海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等4家產業重點企業發布船舶管理、國際貿易、物流運營等引才崗位24個,活動定向邀約上海海事大學、大連海事大學等相關高校,吸引3500余人次在線圍觀?!斑@次通過線上平臺連接青年人才,又能展開實時交流,這種雙向奔赴的招聘,才叫‘帶崗’!”鏡頭前,青島國赫通供應鏈有限公司的直播帶崗專員忍不住為此次直播帶崗活動豎起大拇指。
永不落幕的產才交互場景也在城區搭建。除了這一“云端人才市場”,在線下,聚焦航運貿易產業,開展“清華學子進市北”等深度研學,組織省內外學子實地探訪青島港等產業地標,既解構產業升級的技術密碼,更化身“校園招才引智大使”反哺產業人才儲備。聯合上海海事大學青島研究生院常態化開展研究生產教融合專業實踐活動,組織40名研究生帶著課題走進市北,以青島國際航運中心為實景課堂,在探討解決企業航運數字化痛點的過程中完成從理論到實戰的能力躍遷。
生態反哺:形成產才共榮的閉環服務
產才融合的終極目標,是讓人才扎根產業土壤開花結果。市北區人社局構建“引育留用”全周期服務鏈,將服務力轉化為生產力,推進城區從“產業引才”走向“以才興產”。
聚焦端口前置育才,策劃“青雁歸巢 智匯北聚”等主題城區感知活動,發布《致市北區學子的一封“家書”》,持續向青年學子遞出愛才的“城市名片”。主動走進校園,在青島理工大學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堂,為2026屆畢業生講授“職場第一課”,搭建起人才成長的堅實階梯。聚焦搭建平臺聚才,在高層次人才尊享街區植入人才專屬消費權益,營造引才聚才的濃厚氛圍,試點建設“青創微劇人社群”,為微短劇人才提供信息集成、靈感碰撞平臺。
聚焦點滴服務愛才,依托覆蓋全域的五級就業人才服務專員體系,組建“青年人才管家”隊伍,為人才提供觸手可及的“家門口”服務。深度融入產業發展,積極參與微短劇創作及青年人才服務座談會、膠州灣航運服務引領區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等活動,與產業人才展開充分對話,精準傾聽其發展訴求和心聲。今年以來,相關活動已鏈接近3000名人才,為市北區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站在新起點,市北區人社局將持續深化產才融合的實踐探索,通過建立“1+2+3”校園招引矩陣、搭建“核心樞紐+產業平臺+社區微站”多維度青年人才服務陣地等務實舉措,讓高校課堂里的知識圖譜與企業的發展痛點共振,讓各類人才的職業夢想與城區產業的升級軌跡交匯,書寫以“智匯引擎”驅動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的嶄新篇章。(通訊員 趙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