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兒家長致信!揭秘諸城兒科醫生診后120天的隱形守護
4月25日,半島網收到諸城市民徐女士的特殊來信,并附有多頁與諸城兒科醫生李臣芳的微信聊天記錄截圖,字里行間滿是對一位 “隱形守護者”的感激。“這些記錄不該只躺在我的手機里,我想讓更多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醫者仁心。”
一封感謝信:藏著120天的信任密碼
徐女士的信中,時間線回溯至2024年12月。當時她1歲的兒子因肺炎就診,因為孩子反復咳嗽,自己心里很焦慮,于是加了接診的李臣芳醫生的微信,“從那之后,我就經常詢問用藥、咨詢各種情況。” 這個看似普通的舉動,成為一段特殊醫患關系的起點。
此后的120多天里,徐女士的微信對話框成了 “移動診室”:孩子干咳時的求助、腹瀉期時的用藥解答、感冒時的用藥提醒......徐女士的感謝信中寫道:“有人說,醫患是短暫的緣分,但您用行動讓這份緣分變成了長久的信任。從孩子咳嗽、發燒到諾如病毒,從用藥細節到護理要點,您始終如一地陪伴我們度過每一個難關。這份超越工作時間的付出,這份將患兒健康置于首位的仁心,值得我們用最真摯的心意去銘記。”
消息回復的治愈力:有效的 "定心丸"
“當媽后最怕孩子生病,尤其我還兩個孩子,但李醫生的回復永遠帶著安心的成分,我就像是吃了定心丸。每次主動求助,李醫生從來不敷衍,語氣特別穩,我一下子就不慌了。”徐女士告訴記者,“我已經麻煩了她很多次了,真的是不計其數,我覺得她值得這份感謝。我的手機里存著這些李醫生的回復,對別人來說可能只是消息,對我卻是許多個日子的安全感,讓我漸漸不再焦慮。”
醫生回應:我只是做了兒科醫生該做的事
李臣芳是諸城市人民醫院總院區兒科二病區的主治醫師,得知徐女士的致謝,李臣芳略顯意外,“這些都是日常工作的延伸。兒科患者特殊,家長容易焦慮,能用幾分鐘解釋清楚的事,可能就避免了一次深夜急診。”
對她而言,每次回復不僅是解答問題,更是在編織一張“信任網”, “當家長學會初步判斷病情,孩子就能少遭不必要的罪。”讓李臣芳感動的是家長的體諒:“每次回復完,家長總是發來消息 ' 抱歉打擾,您快休息,謝謝'。其實我們都明白,若非迫不得已,誰也不想麻煩醫生。這種相互心疼十分珍貴。比起深夜焦慮刷屏,教會家長識別輕重緩急、掌握基礎護理知識,才是更可持續的守護。”
徐女士的感謝信末尾,有這樣一段話:“您早已超越了醫生的職責——休息時間被咨詢填滿,卻從未有過敷衍;面對家長反復的追問,您總能用通俗的語言和專業建議撫平焦慮;您治愈的不僅是孩子的病痛,更守護了一個家庭的安心。無論多晚,您的回復永遠及時、篤定,讓我們在無數個手足無措的瞬間找到依靠。”這段文字恰是當下醫患關系的生動注腳——“以心換心”的醫患信任,正在取代 “對立焦慮”,成為醫療場景中最溫暖的底色。(大眾新聞·半島網記者 遲海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