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JIZZJIZZ麻豆全部免费,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亚洲射图,免费不卡中文字幕在线

青島故事|聽,兩位“寶藏姥姥”背后的硬核故事

2025-04-09 22:38 大眾·半島新聞閱讀 (8961) 掃描到手機

4月9日,半島全媒體獨家報道了青島三個家庭跨越19年書寫人間大愛的故事,在各大平臺引發廣泛關注和點贊。19年前,范慶芳、李萍兩位老人一次次帶頭救助小楊帆的感人場景,重新回到許多市民的記憶中。記者深入采訪了解到,這兩位老人身上都“藏”著許多鮮為人知的硬核故事—— 一位甘當“拓荒人”,在開發區帶領企業扭虧為盈,退休后還組建了一支上百人的歌友團,弘揚社會正能量。另一位曾扎根邊疆從教三十多年,退休后做了一名“好學員”,不斷汲取新的知識。她們的故事歷久彌新。

半島報道

兩年沒歇周末,企業起死回生

“我說話快,說慢了就忘事……”19年過去,78歲的李萍依然像當年一樣心直口快。說話大嗓門、做事雷厲風行,李萍總是給人留下精力充沛的印象。也正是這種性格,讓李萍在年輕時就是一名不服輸的女強人。

來青島之前,李萍曾參加核工業建設。工作期間,她盡職盡責,做什么事都積極主動,處處發揮模范帶頭作用。每次單位有勞動任務時,她總是不懼條件差、生活不便等問題,主動報名參加。在李萍家中采訪時,記者看到兩枚“紀念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60周年”紀念章。“當年,我和愛人李永令是同事。去年,我們都收到了紀念章。”李萍說。

李萍熱愛生活,在陽臺養了很多花。

1987年,李萍跟隨丈夫調回到青島。她回憶,當時開發區還處于建設初期,到處是一片荒蕪的景象。他們一家最初住在招待所里,后來才找到住處安了家。在這片熱土上,她和丈夫成了最早的拓荒人之一。

1998年,李萍被選派到一合資企業任副總經理。“這家企業主要生產塑料制品,當時企業處于虧損狀態,領導希望我去想辦法挽救企業。”李萍回憶,剛上任時,企業里的人也覺得她不會干好。但是在她和大伙的努力下,企業連續兩年盈利。

李萍說,成績的背后,離不開辛苦的付出。“干了兩年幾乎沒歇過禮拜天,一到禮拜天就給員工蒸包子、包餃子。”集裝箱來了,她動員職工們自己接卸,運費大大壓縮。

記者采訪得知,李萍在該企業工作兩年,因成績突出,帶領員工共同努力,使企業扭虧為盈,先后榮獲“開發區巾幗十佳”“山東省優秀女職工”等榮譽稱號,并在2000年和2001年連續兩年被青島市委組織部評為“青島市優秀共產黨員”。

陳美英送的魚掛件,李萍在家中掛了多年。

退休后組建起百人歌友團

2002年,李萍退休。2004年,閑不住的她走進老年大學,并與范慶芳相識。“那是我退休后第一次走進老年大學聲樂班,范大姐坐在最后一排,她熱情地招呼我,讓我坐在她的身邊。課間休息的時候,范大姐說她來自新疆塔城,我告訴她青海西寧是我的第二故鄉,頓時我們的距離就拉近了,我們住的小區就隔了一條街,之后我們就像姐妹一樣。”李萍說,2006年發起救助小楊帆的行動后,她們的關系更加緊密。

2007年,60歲的李萍在開發區組建了一支“愛國歌曲大家唱”歌友團,由退休職工和外來居住人員組成。“冬天一般不活動,到了四五月份就開始了。一般情況下,禮拜二上午在文體中心唱歌,禮拜四下午舞蹈隊活動,禮拜六在公園里頭。到五一、十一、元旦、春節等節假日,我們都有大型演出。”

多年來,李萍帶領大家常年活躍在公園、社區、廣場、軍營等地,為百姓送去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歌友團以紅歌、老歌為主旋律,周邊群眾稱她們是一支最正能量、最草根、最接地氣旳團隊。“最多的時候,人員達到一百五六十人,樂隊就有三四十人。”李萍經常帶領歌友團參加大型演出和公益活動,得到區領導和各界人士的好評和贊揚,她和團隊不僅獲獎多多,還獲評“社區文化帶頭人”。

歌友團的很多歌友都知道李萍 “以德報怨“的故事,大家以她為榜樣,做出很多暖心事。“我們團隊有個董大姐,一次坐車期間突發腦出血,歌友們知道后,將近兩年的時間,歌友團成員每個禮拜四都有兩個人過去看望照顧,給她包餛飩、水餃,送去水果,還有給她演節目的。當時養老院的工作人員都說,你們怎么都這么好。我就說,我們是一個團隊。董大姐從療養院回家后,我們歌友團繼續照顧,經常給她做飯洗衣。”李萍回憶道。

在自家的陽臺上,李萍養了各種各樣的花卉,陽光灑下,分外美麗。“我是當年小楊帆愛心救助事件的親歷者,能有機會再講這個故事,很難得,希望這份愛能一直延續下去,影響更多的人。”李萍說。

李萍帶領歌友團積極參加活動獲表彰。

騎單車“跑”出一棟教學樓

“媽媽生前是一個特別敬業、有愛的人,她一輩子獻給了教育事業,一生桃李滿天下,學生們都很尊敬他。”講起媽媽的故事,范慶芳老人的小女兒石蓉沅又一次淚目。

范慶芳老家是新疆塔城,在塔城第五小學工作了一輩子。“媽媽1960年開始工作,到新疆大學進修了一年,回到學校后一開始擔任教導主任,之后又擔任校長,一直在教育一線。”石蓉沅至今記得,媽媽做工作是超過百分之百的付出,全校每年期中期末考試的卷子,都是她用最古老的打印機打出來,雖然非常費眼睛,但是她從不叫苦。

1986年前后,范慶芳看到學校的教室太破舊,就想給孩子改善學習環境,蓋一棟三層的教學樓。“我媽媽作為校長,她騎著一輛自行車,不怕辛苦,到處跑工程隊、跑磚、跑水泥、跑政府申請資金。這是塔城第一座教學大樓,為了保質保量建成,媽媽付出了全部的心血。”石蓉沅說,她至今都還記得媽媽當年四處奔波的身影。

“我是1985年去北京上大學,1986年回來探親的時候,到工地上看媽媽,當時教學樓已經打好地基,正在搭架子,我還戴著安全帽和媽媽在樓前合影,這張照片我一直珍藏著。”范慶芳的大女兒石紅回憶道。

1993年,為教育事業操勞了三十多年的范慶芳退休了。1995年,她和老伴一起去美國看望大女兒石紅。回國返回新疆途中,范慶芳與老伴順道來青島開發區看望自己的弟弟,就此與青島結緣。“雖然當時開發區沒有現在這么發達,但是媽媽和爸爸覺得環境很不錯,與美國舊金山很像,于是決定在這里定居。”石蓉沅告訴記者。

工作時是好校長,退休后是好學生。來到青島開發區生活后,為了充實自己的老年生活,范慶芳到開發區老年大學報名學習。她將工作時的拼勁用到了學習上,事事都要做到最好。

在詩詞鑒賞班,她進步很快,短短三年的時間,就創作了100多首詩詞,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贊賞。作為老年大學聲樂班班長,范慶芳帶領同學們參與合唱比賽,為了取得好成績,她帶動同學們刻苦訓練,認真琢磨每一句歌詞、每一個動作和每一個表情,她和同學們多次獲獎。“媽媽還報了國畫班,在老師們的指點下,零基礎的她繪畫技藝突飛猛進,得到了大家的好評。”石蓉沅告訴記者,時至今日,家中還保存著媽媽的書畫作品,而且媽媽還出版了一本名為《芳華》的詩集。

“媽媽雖然上了年紀,但是她很喜歡接觸新鮮事物,與老師和同學的關系非常融洽。當時電腦普及后,媽媽還給我發微信,說自己要學電腦。媽媽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學到老,值得我們學習。”大女兒石紅說。

讓大愛精神傳承下去

2020年4月13日,在親朋好友們無限悲痛和惋惜中,范慶芳老人離世,享年82歲。“今年是母親去世五周年,清明假期,我們三兄妹趕回青島,共同緬懷母親。這次,我們和當年小楊帆愛心救助事件當事人重聚,不僅是一個懷念,更是一個善意的接力。”范慶芳的兒子石志為說。

當年去中央電視臺參加節目合影留念。

救助小楊帆的故事發生時,石蓉沅的兒子王睿翀剛剛4歲。現在的他,已經長成了1.86米的帥小伙,在青島一家教育機構擔任聲樂藝術老師。說起當年的情況,他仍有印象。“當時,我被扣在氣蹦床底下,姥姥去救我,結果被砸傷了。姥姥了解到小楊帆患白血病的事后,也很受觸動,不僅沒有要賠償,反而給小楊帆捐款,還為后續的愛心捐助出了很多力。這件事一直打動著我,這些年,我一直在向姥姥學習。”王睿翀說。

當年參加央視節目照片

“當年救助小楊帆這件事的發生是偶然的,但是范大姐和李大姐的態度和處理方式是必然的。她們在年輕的時候就非常正能量,總是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和工作,無私奉獻。退休后,她們的本色沒有變,她們都是老黨員,這是她們長期受黨的教育的結果,是她們人生觀價值觀的體現。不管是什么時候,什么地點,她們牢記著好好為人民服務,她們對得起組織的培養,對得起他們的家庭,體現了共產黨員的風范。正是這種不忘初心,讓她們感動了青島,成了大家心中的青島好人。”作為范慶芳和李萍的好友,黃島區委宣傳部原副部長、西海岸新區老年大學原顧問呂振西告訴記者。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洪智 劉文 鄭成海 劉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