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JIZZJIZZ麻豆全部免费,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亚洲射图,免费不卡中文字幕在线

青島故事丨南茶北種!福建姑娘讓廣東茶扎根嶗山

2025-04-07 19:22 大眾新聞·半島新聞閱讀 (14967) 掃描到手機

從一畝三分地到十畝茶田,種花種草施黃豆肥自創生態平衡圈。從武夷肉桂到鳳凰單樅,“南茶北種”試驗嶗山新品種。福建姑娘扎根青島嶗山,耕耘八年成為專業“北方茶農”。黃月云稱,茶不僅是味道的傳遞,也是文化的延續。記者近日探訪嶗山有機茶田,品嘗“南北茶”的真滋味。

國企離職,福建姑娘扎根嶗山做茶農

谷雨后的茶田,遠遠望去已經有了春天的顏色,清晨的黃月云開始在田間地頭忙活著薅草澆水,這是她種植茶葉的第九年,也在今年,茶田的“生態圈”實現了真正的平衡。作為土生土長的福建人,黃月云種出的每一片茶葉滲透著濃厚的家鄉茶文化,學生時代喝茶,走入中年種茶,喝上一片“干凈的茶”一直是她的心愿。

2005年,黃月云陪同丈夫來到青島工作,四季分明的海濱城市留住了夫妻二人。黃月云稱,家鄉福州是個遍地開滿茶室的好地方,喝茶這件事好比“一日三餐”,來到青島后的黃月云依舊喝茶,一晃20年,“茶”從沒離開她的生活。

“我們那邊產茶,品種也比較多,我從學生時代開始喝茶,身邊的人也都喝茶種茶。丈夫來青島主要做企業培訓,接觸的基本都是一些企業負責人,大多都喝嶗山茶。”黃月云說道。

初品嶗山茶,黃月云稱這是一款讓其喝出了北方味道的茶葉。厚重、濃香、回味悠長……黃月云對其評價很高。2016年,她決定從國企離職,扎根嶗山,成為茶農。“嶗山茶和南方茶是截然不同的,這些年我也喝過不少茶,但是嶗山茶還是給了我驚喜。決定種茶前我們在嶗山轉了很多地方,通過當地茶農了解了許多,最終選擇在王哥莊承包了一畝三分田。”黃月云說。

據黃月云介紹,茶田種植的品種為龍井群體種,雖愛茶喝茶,但夫妻二人并不具備種茶經驗,自此后,黃月云開始了邊學邊種的茶農之路。據她回憶:“剛開始啥也不懂,所以我們去浙江,回福建四處求學,請教一些種茶做茶的師傅,從種類到工藝,了解茶葉的基本知識。具體到嶗山茶我們請了當地的種茶師傅一點一點學,記得剛包下茶田是個初夏采摘季,那會學習炒茶炒到半夜一兩點。”

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黃月云在采訪中提到多次,經過短時間的學習和實操,夫妻二人很快上了手。

種花種果不打農藥,打造有機茶田

化身茶農,黃月云的第一步就是改變管理思路,本著種出“最干凈的茶”的初心,黃月云開始養地、培黃豆肥、種花種果,打造茶田生態圈。

一個有機茶園——沒有農藥,沒有除草劑,松弛管理,自由生長。“我們在茶田種了可食用玫瑰花、荷花、薔薇、金桂、枇杷樹、杏樹、櫻桃樹等幾十種植物。種植花果的概念很簡單,如果一個茶田里只有茶葉,那么蟲子一定會傷茶葉,但如果園區里有花果,花果是甜的,茶葉是苦的,蟲子會選擇去吃花果。此外,花果經過長期的發育,地下的根莖會跟茶葉纏繞在一起,也會起到相互滋養的作用。”黃月云分享。

她還告訴記者:“包括平時除草我也會保留一些草皮,因為草皮上的蚰蜒不傷茶葉,反而會吃害蟲。到了夏天可以看到茶樹有成片的蜘蛛網,蜘蛛也會吃蟲,到了季節還有蛤蟆,也會吃蟲,不過度管理的情況下,茶田反而形成了完整的一套生態系統,從而保護了茶葉。”

沒有除草劑和農藥,滋養茶葉的“營養劑”只有黃月云自培的黃豆肥。煮熟、發酵,埋到田溝,年復一年。“普通的化肥確實會讓茶葉長得又快又茂盛,但是種出來的茶失去了原本的味道,黃豆肥的作用就是給茶葉加抗體,打好底子,剩下的生長交給它自己。”黃月云笑著說,“有機茶田的管理方式是我們自己琢磨出來的,本著對茶的喜愛,也希望茶友能喝到口感上很干凈的茶。”

南茶北種,廣東品種活下3株

做茶三年,黃月云計劃將南方味融入北方茶,“南茶北種”的試驗在2019年正式開啟。三年后,夫妻二人再次返鄉取經。

“其實現在年輕一代品茶喝茶的已經很少了,所以我當時就想在嶗山種植一款香氣重,接受度高的福建茶,一來是幫助家鄉茶在北方的擴展,二來可以向年輕人傳遞茶文化,所以回福建拜訪茶農,與茶友交流,選擇了武夷水仙和肉桂兩個品種。”黃月云說。

2019年秋天,黃月云將帶回的茶種播撒在嶗山的土地上,輾轉一個冬季,因青島氣溫過低,開春后的水仙和肉桂并未成活。

“青島和福建氣候截然不同,青島四季分明,冬季氣溫太低,茶苗都凍死了,顯然福建茶沒辦法在嶗山‘落地生根’。”

2021年,夫妻二人來到浙江杭州,經過考察學習,選擇了龍井四三品號品種,運回青島兩萬株幼苗進行試種,彼時的茶田已經從一畝三分地發展為十畝田地。黃月云告訴記者:“一是龍井群體種銷量不錯,二是為了給新的品種多一些試驗空間,所以我們加大了承包范圍。龍井四三號品種在嶗山的試驗情況還不錯,經過一個冬天,活下來大概有三分之一,沒能存活的原因主要是管理不當,如果調整管理方案,加大保溫力度,兩萬株至少可以活下來一萬八千株。”

2022年秋季,黃月云開始了又一新品種的試驗——廣東的鳳凰單樅。“這個品種是先生的朋友推薦的,也是喝茶懂茶的商人,因為這一品種是喬木,所以我們運來600株進行試種植,挺過了2023年和2024年兩個年頭,今年開春600株僅剩下三株存活。”她說道。

雖只剩下三株鳳凰單樅,黃月云卻倍感欣喜,并決定明年的播種季大范圍進行種植。

她表示:“死因很多,溫度、濕度可能都有,但具體原因沒辦法現在下定論。青島這邊春旱夏澇,種植的地理位置不佳也可能是其中一個因素。鳳凰單樅能活下來,需要悉心照顧,比如其他品種抗寒只需包一層保溫膜,它需要包很多層,所以明年種植我們要汲取過往經驗,避免‘重蹈覆轍’,現在能活下來3株,說明以后能大面積存活的幾率非常大。”

工藝注入“南方味”,勵志讓茶文化得到延續

種植方面,黃月云下足了功夫進行試驗,制作工藝上,她也將北方茶注入了南方味道。殺青、揉捻、烘干....是制作嶗山的基礎工藝,黃月云卻有著自己的想法。“烘干這道工序我用的是黃山毛峰的‘烘清’工藝,這樣出來的茶,能夠保留茶葉最原始的狀態,口感上能感受到植物的味道,這也是多年品茶學茶得來的經驗。”黃月云分享。

據黃月云講述,她的茶田銷量最佳的并非紅茶和綠茶,而是白茶,白茶很少能從嶗山走出來,極少數人家在做,卻沒能做出真的白茶味道。她告訴記者:“提起嶗山茶,大家都知道紅茶和綠茶,沒人相信還能做出白茶,可能因為我是福建人,朋友親戚都在福建做茶喝茶,本著這種天然優勢,學到了如何做出好白茶的工藝,所以白茶在我這成為了‘銷冠’。”

憑靠十畝茶田,黃月云一年收益30萬元。今年,黃月云計劃試種更多的南方品種,加大白茶以及烏龍茶品種的種植量。

“有機種植本身產量較少,雖身為茶農,賺錢卻并非本意,我希望更多的人能來到我的茶園,了解我們這里還能走出白茶和烏龍茶,南方的品種也可以‘落地生根’,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夠喜歡和熱愛茶文化,讓茶在我們的時代繼續延續。”黃月云說。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