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JIZZJIZZ麻豆全部免费,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亚洲射图,免费不卡中文字幕在线

青島故事|“英雄守護我們,我們守護英雄!”45畝的紅色熱土上,做好英魂“守燈人”

2025-04-05 08:48 大眾新聞·半島新聞閱讀 (5925) 掃描到手機

化身多面手,人均守護200余座烈士墓,兩年將540份有名烈士檔案重新梳理……45畝熱土上5位“守燈人”日復一日地堅守著。

4月4日,記者來到膠州市烈士陵園,采訪這里的英雄守護人。

每描一個碑就像完成一次與烈士的對話

步入園區,松柏林立,四季常青的冬青與應季花卉交相輝映,智能監測系統24小時守護著每座墓碑,數字展館、無障礙通道等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

排水、修剪苗木、檢查強弱電……記者來到烈士陵園時,巡護員李樹友和陳立平正在園區內細心巡查。今年41歲的李樹友于2019年1月1日來到膠州市烈士陵園,在這45畝的紅色熱土上已經堅守了6年。

李樹友告訴記者,讓自己觸動最深的是為烈士墓碑描金和為烈士尋親,一開始的時候500多個烈士墓碑全部描完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蹲著累了就側著,側著累了就臥著,臥著累了就跪著,不停地變換姿勢、摸索經驗,現在15天左右就能描完了。

李樹友說跪著描心里最舒坦,“每描一個碑,就像完成一次與烈士的對話,一邊描一邊告訴他們,我們現在吃也不愁,穿也不愁,日子也好起來了。今天的幸福安寧是烈士們的鮮血換來的,英雄守護了我們,我們以這樣的方式守護英雄,讓他們長眠的環境好一點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我和陳哥都是退役老兵,我們倆心中都有一份信仰和情懷,對烈士很敬仰。陳哥不善于言談,但是很舍得出力、出時間。”陳立平今年已經快50歲了,2019年6月來到陵園和李樹友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搭檔,勤勤懇懇,有時候累得腰都直不起來也毫無怨言。

越尋越有動力,6年為29位烈士找到親屬

“越找越有勁兒!”干完手頭的活兒,一有空李樹友就投入為烈士尋親的工作中來。一點點查資料、比對、排除……6年的時間里為29位烈士找到了親屬。最短的用了一個星期,長的花費數年才找到。

在陵園烈士紀念館里珍藏著這樣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敬愛的恩政兄:希望你返隊后,安心工作,不要顧慮一切,咱倆永遠為社會主義而奮斗到底吧!于1955年1月6日,福建莆田會面。弟恩光敬贈言?!边@是當年郭恩廣烈士寫給其兄長的臨別贈言。

2012年,郭恩廣烈士的兄長、抗日戰爭老復員軍人、二等甲級傷殘軍人——郭恩政找到陵園的工作人員,請求他們幫助尋找弟弟郭恩廣的墓地。一段塵封的往事就此揭開。

原來,出生于1930年的郭恩廣,生前是第三野戰軍某部副連長,曾參加渡江戰役,并隨部隊一路南下轉戰于福建廈門一帶。1955年負傷后,在福建莆田住院治療期間,他的兄長郭恩政從廣西來到醫院看望他,臨別時,病痛中的郭恩廣用巴掌大的小紙條留下了前面的話。然而,就在這次會面的兩個月后,郭恩廣因醫治無效逝世。從此,英雄與家人陰陽兩隔,而這張小小的紙條,成為哥哥和家人追思烈士的唯一寄托。

為讓英魂歸根,陵園開始了漫漫尋親路。開始他們通過信函、電話多次聯系莆田市民政局,均沒有獲得有效線索,后來又轉折烈士生前救治單位莆田九十五醫院,發現醫院遷移,舊址重建,戰地醫療檔案缺失。至此,找尋工作一度中斷,但陵園的工作人員始終沒有放棄,“哪怕只有萬分之一的希望,我們也要盡100%的努力?!碑斈陞⑴c找尋的李樹友堅定地說道。

2019年清明前夕,莆田方面終于有了回音,經多重核驗,確認莆田壺山陵園的“郭恩光”墓就是苦尋七年的忠骨所在。烈屬輕撫墓碑瞬間,七載信函、百通電話、千里奔波的重量,終化作兩行熱淚。

李樹友說為烈士尋親的態度要嚴謹,慢慢理出頭緒才行,光急是急不來的。一開始的時候滿懷信心,心想犧牲地都有了怎么會找不到呢?但就是找不到。有的信息缺失,只有一個名字,其他信息均不詳,有的一個名字在中華英烈網上一搜能搜到七八個甚至十幾個烈士。有時候發出去的函、寄出去的信件石沉大海,電話沒人接,要不就是查無此人……“尋親怎么就這么難”,不斷碰壁讓李樹友發出這樣的感嘆。

“但是每找到一位烈士心里別提多舒服了”,李樹友去年找到了三位膠州籍的烈士,今年找到了一位。只要有空他就幫著找,有時候查著查著一看時間凌晨兩三點了,就索性在單位睡了。家里幾乎找不到自己的衣服,基本上都在單位了,有時候周末陪孩子出去玩,家里連雙運動鞋都找不到。妻子為了支持他的工作,家里的責任總是多承擔一些,毫無怨言,也給了他很多的安慰。

找到烈士的安葬地是烈士家屬的心愿,年少離家為了保衛祖國再也沒有回來過,家里人始終掛念著。知道安葬在哪里也就安心了,捧一捧土回來都是安慰。有的烈士家屬來了哭完了又笑了,說心里的石頭終于落地了。每每這時都讓李樹友的心中很受觸動,動力也更足,決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更多烈士找到親屬。

李樹友說自己也有個心愿,就是幫助膠州籍的烈士全部找到家屬,心愿再大一點就是幫助安葬在膠州的烈士也找到親屬,找不到的就代親屬祭掃?!罢也坏接H人,我們就是他們的親人。”

據了解,十幾年來,陵園先后組織30余次實地尋訪,函詢數百次,與10省市建立跨區域聯動機制,聯合公益組織、高校組建“紅色尋親團”,累計為40位烈士尋到親人或安葬地。

化身多面手,人均守護200余座烈士墓

日前,隨著國務院一紙批復,膠州市烈士陵園這座承載著1170余名烈士英魂的陵園正式躋身“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榮譽的取得離不開5位“守燈人”的辛勤付出。

面對人均守護200余座烈士墓的重擔,他們把日子過成了擰緊的發條,從年頭忙到年尾:春天伏地描碑,讓烈士姓名綻出新蕊;夏天冒暑澆灌,讓長青松柏挺直脊梁;秋天迎風固碑,讓無名豐碑立成山岳;冬天踏雪去冰,讓凜冬肅穆不染塵埃。

這支隊伍人人練就“跨界功夫”,巡護員陳立平肩扛十余斤藥箱為樹木“問診把脈”,轉身又成為文物修復匠;后勤管理員李樹友晨起校準智能監測探頭,暮歸化身撰寫跨境尋親協查函的“鍵盤俠”;檔案員鄭淑珍上午研讀泛黃的歷史文獻,下午變裝“紅色課堂助教”,為孩子們講述“開學第一課”;宣講員徐臻白天堅持一線講解,晚上轉戰幕后策劃思政活動;主任馬軍更被稱作“行走的檔案庫”,540位有名烈士的生平故事信手拈來。

在他們眼中,陵園就是自己的家,沉睡的烈士就是自己的親人。為了當好這個“家”,他們想方設法地精打細算:研發地下控水系統,收集雨水用于綠化澆灌,年省水費5萬余元;放棄外包服務,自學修剪技術,年省3萬余元;查閱資料掌握配藥比例,自行打藥除蟲,年省4萬余元;將枯枝落葉粉碎發酵制成有機肥,反哺園區土壤改良,年省2萬余元……“省下的每一分錢,都能讓烈士長眠之地更體面?!绷陥@負責人馬軍動情地說。

兩年將540份有名烈士檔案重新梳理

“柴世榮將軍1944年犧牲在抗日戰場,1953年3月6日,毛主席為他簽發了軍犧字第1號的家屬光榮證……”講到這里,宣講員的聲音有些哽咽。

柴世榮將軍出生于膠州市洋河鎮魏家莊村,是中共青島在外領導抗日革命的最高軍事將領。為了準確還原這段歷史,工作人員用最笨的辦法,做最細的活。2022年,馬軍帶隊奔赴柴將軍參加革命的地方,近兩千公里外的吉林和龍,深入紀念館、舊址十余處,查閱檔案資料近千份、走訪相關人員數十人,終于把碎落的歷史一片片拼回原處。

像這樣近乎執拗的考證,每天都在陵園的檔案室里悄然進行。他們用兩年時間,將540份有名烈士檔案重新梳理,每天與泛黃的紙張、褪色的字跡打交道,從籍貫、職務這些簡單的記載里,努力拼湊出烈士們的生平故事。正是他們的細致和耐心,讓英雄的呼吸漸漸有了溫度,讓歷史的回聲清晰可聞。

當烈士的生平被逐一還原,如何讓這些名字從石碑上“活”過來,成了更深的課題。陵園接待簿上記錄著這樣一組數據:2024年,開展宣講231場次,接待參觀者約8萬人,最忙時一天講20場。宣講員徐臻的喉嚨常年帶著沙啞,包里總備著潤喉糖和金嗓子。為了講好一場40分鐘的講解,徐臻和陵園的工作人員要啃完好幾本厚厚的史料,數易其稿,認真準備。一次,為了講好烈士閆玉鵬的故事,徐臻走到烈士的墓前,對著墓碑一遍遍地練習,從日出到日暮,不斷調整著語氣的抑揚,手勢也從僵硬變得舒展,那一刻仿佛某個年輕的心跳正與她的呼吸同頻。

除了“迎進來”,他們還把紀念碑“搬”出去:去學校操場重現戰斗的慘烈,到社區廣場鋪開泛黃家書,鉆進工廠車間講述軍號聲如何刺破黎明。“烈士的故事不該困在圍墻里,得讓紅色基因在更廣的土壤里扎根?!?/p>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