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JIZZJIZZ麻豆全部免费,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亚洲射图,免费不卡中文字幕在线

暴力催收,當休!首個貸后催收國家級規范發布,行業健康發展邁出關鍵一步

2025-03-26 10:48 大眾新聞·半島新聞閱讀 (87101) 掃描到手機

2月28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發布了《互聯網金融個人網絡消費信貸貸后催收風控指引》(下稱《催收風控指引》),這是我國首個聚焦貸后催收業務的國家級規范。業內認為,它不僅為識別暴力催收等違法違規行為提供權威依據,也是貸后催收行業邁向規范健康發展的關鍵一步。

近年來,監管部門及相關組織機構出臺多個文件,劍指消費金融領域不當催收頑疾。《催收風控指引》的出臺將“催收細則”上升至國家標準層面,將為個貸催收行業的規范發展帶來新契機。

國標出臺:

“對癥下藥”明確催收“紅線”

2月28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發布了《互聯網金融個人網絡消費信貸貸后催收風控指引》,這是我國首個聚焦貸后催收業務的國家級規范。《催收風控指引》正式實施后,將替代2024年5月發布的《互聯網金融貸后催收業務指引》。據悉,此次《催收風控指引》將“催收細則”上升至國家標準層面,再次對催收工作的各個方面作出明確規定。

總體來看,新指引在內容上并未進行大幅度調整,保留了諸如禁止在每日22:00至次日8:00進行催收、電話催收每日頻次上限為3次、不得隨意聯系債權人的緊急聯系人等備受社會關注的規定。但新指引在催收風險責任、第三方信息披露以及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管理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催收風控指引》明確規定,金融機構和第三方催收機構應只向債務人催收,不應向聯系人催收;金融機構和第三方催收機構應對催收記錄進行定期自查,每年至少一次;金融機構應對第三方催收機構的催收記錄進行定期檢查和不定期的突擊檢查,每年至少各一次,檢查記錄應妥善保存,保存期限應至少2年;金融機構與第三方催收機構應加強催收人員管理,需明確具體負責催收業務的管理部門,指定一名高級管理人員負責管理相關工作,有條件的可組建專業催收團隊。

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表示,此次催收標準的下發,對催收業務的具體落實提供翔實參考,能夠與去年的催收指引形成有力補充,為持續完善與規范互聯網貸款催收市場打下堅實根基。

事實上,監管部門對催收行業的重視由來已久。2018年3月,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在《互聯網金融逾期債務催收自律公約(試行)》中,對催收人員的催收行為做了具體的規定。2020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行務會議上審議通過了《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實施辦法》,并于同年11月1日起施行。2021年3月,使用暴力、脅迫、恐嚇、跟蹤等手段催收非法債務的行為正式入刑。2023年5月,中國中小企業協會不良資產清收專業委員會發布倡議書,倡議各催收企業嚴格遵守《個人信息保護法》,合規作業不踩“紅線”等。2025年4月18日,由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制定的《消費金融公司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其一大亮點就是增加了“消費者權益保護”“合作機構管理”兩個專章。

記者調查:

不當催收是金融投訴“重災區”

近年來,圍繞互聯網金融貸后催收問題,金融消費者投訴一直居高不下。2024年11月,由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指導發布的《中國金融消費者投訴指數報告(第2期)》披露,綜合各平臺2024年1~9月的金融消費者投訴數據,不當催收是金融消費者投訴的“重災區”,2024年前三季度投訴量達到21.6萬筆,占到整體的47.1%,且每月的投訴占比均在40%以上,當年7月份投訴占比甚至超過50%。

3月21日,記者登錄黑貓投訴平臺,輸入“催收”搜索詞,發現共有1052337條投訴;輸入搜索詞“銀行催收”,則發現共有62957條投訴,由此可見銀行占比在該平臺超過5%。涉及的銀行中既有國有大行,也有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以及民營銀行。記者還注意到,被投訴的主體除銀行外,還有消費金融、小額貸款以及互聯網助貸等機構委托的外包催收公司。

據零壹智庫研究團隊介紹,當前不當催收行為主要包括惡意催收和暴力催收等,具體表現為使用威脅性語言恐嚇借款人,或通過電話、短信、社交媒體等渠道頻繁騷擾借款人及其親友、同事等。比如,近日,網友機靈喵在黑貓投訴平臺吐槽,浙商銀行把他的欠款信息發給通訊錄里的聯系人,還聯系了工作單位領導,導致自己丟了工作;再如,另一網友控訴某商銀行逾期第一天就找催收方撥打大量電話并發送短信給他和他的聯系人。

監管出擊:

10家消金公司不當催收被重罰

近年來,網貸催收政策全面趨嚴,監管部門強調各類金融機構必須規范催收方式。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機構的不規范催收行為,在引發大量消費者投訴的同時,也導致自身受到監管部門的處罰。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以來,有10家消費金融公司因催收不當收到了監管罰單,合計被罰款1042萬元(含相關責任人被罰)。記者梳理發現,因為催收不當,也有銀行和信用卡中心被監管部門處罰。

2024年12月25日,中銀消費金融因為“投訴管理工作不到位、對合作機構管理未盡職、催收行為不當”,被罰款90萬元。同時,三名負責人因為催收行為不當和對合作機構管理未盡職,被警告;2024年12月22日,由于委外催收業務管理不到位、信用卡異常交易行為監控不力等違規行為,平安銀行信用卡中心被開出600萬元的罰單;2025年7月5日,因未按規定及時終止與存在嚴重違法違規行為的第三方機構合作、合作機構管理不審慎等,興業消費金融被罰款170萬元;2024年6月14日,因為合作機制與合作模式存在不足,合作業務管控不到位等,中信消費金融被罰款120萬元;2024年4月30日,興業銀行信用卡中心因對外包催收機構管理不嚴被責令改正并罰款40萬元……

銀行發力:

招專業催收人員、公布外委名單

銀登中心數據顯示,2024年,共計2861.9億元不良貸款掛牌轉讓,較2023年增加1273.7億元,增幅達80.2%;全年掛牌項目數量合計1041單,較2023年的735單增幅超四成。從成交數據來看,批量個人業務(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含個人消費貸、經營貸、信用卡等)在全年成交比例中“獨占鰲頭”,全年成交規模達1583.5億元,占全年不良貸款總成交比例的七成。

一方面面臨數額巨大的不良資產壓力,另一方面受到監管政策的嚴格約束,為了推動催收行為走向規范健康,銀行近年來進行了諸多有益的嘗試,例如招聘專業的催收人員。

去年5月份的時候,三湘銀行曾發布公告稱,為更好地實現戰略發展目標,根據業務發展需要,面向全國引入各類高級人才,其中就包括“高級催收管理人才”和“高級電催人才”。記者梳理發現,交通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華夏銀行、廣州銀行、哈爾濱銀行、廣州農商銀行、浙江泰隆銀行等金融機構,都曾發布招聘催收相關人才的信息。

同時,為了讓催收規范健康,不少銀行還公布了合作催收公司名單。如中國銀行在去年9月更新了各地分行信用卡委托催收機構信息。據梳理,交通銀行、光大銀行、浦發銀行、青農商行、盛京銀行、寧波銀行、重慶銀行等也都公布了合作催收公司名單。

而鄭州銀行、華夏銀行、重慶銀行、興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均增設首席風險官,雖然此舉不全為催收健康合規,但也不全無關系。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楊海平表示,首席風險官負責推動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建設和運行,側重于風險的應對,主要包括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市場風險、戰略風險、銀行賬簿利率風險、集中度風險、流動性風險、聲譽風險等。

律師說法:

簽合同時要仔細,被催收后留證據

如何避免被不當催收呢?山東齊禮律師事務所曲廣賢主任從貸前簽合同環節進行了提醒:1、正確理解網貸過程中涉及的主體,可通過互聯網簡單了解網貸的性質,正確理解網貸放貸人、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融資擔保主體、催收機構之間的法律關系;2、要認真審閱所簽訂的每份電子合同,明晰每份電子合同的性質,并辨別自己的權利義務和違約責任;3、重點審閱利率條款,確定能否接受約定利率;4、重點查看有無居間費或管理費、擔保費等約定。

曲廣賢還提醒,如果不能理解電子合同條款,建議打客服電話咨詢,在明晰電子合同的所有內容后謹慎決定。網貸雖然存在便捷性,但因其出借資金往往來自于銀行,所以其利率較高并伴有居間費等額外費用,簽訂電子合同前,一定要仔細斟酌,避免入坑。網貸催收過程中,如遇不當催收,欠款人應保持理性心態,通過有理有據的溝通來應對,并可通過錄音、微信聊天記錄等方式固定相關證據。同時,消費者可向金融監管部門投訴,也可直接報警處理。

(大眾新聞·半島新聞記者 文鴻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