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課堂育出“金扁擔”,直播帶貨打開“云銷路”
“今天這冬暖棚就可以完工了,過幾天我的第一茬白玉黃瓜就可以種上了!”平度市仁兆鎮官路自然村種植戶孫大哥站在新建的大棚前,難掩興奮。今年,他通過鎮共富公司和村黨委貸款25萬元,以“零成本”建起了這座現代化大棚。更讓他底氣十足的是,通過莊戶學院微課堂學到的科學種植技術——從土壤改良到溫度調控,從有機肥配比到病蟲害防治,每一步都有“新農人”和專家的指導。“按這技術種,兩年就能回本!”孫大哥的笑容里,藏著無數農戶對增收致富的期待。
仁兆鎮位于青島母親河——沽河畔,是膠東半島最優良的蔬菜種植區。全鎮耕地面積12萬畝,蔬菜種植面積10.5萬畝,復種面積17萬畝,年總產量62萬噸,占青島總和的十分之一以上。仁兆主要主要種植大蒜、蒜薹、大姜、圓蔥、土豆、芋頭等多種蔬菜。特別是“沽河”牌系列蔬菜,更是獲得了農業部和省里的認可,成為山東省的著名商標。仁兆鎮被青島市命名為“青島蔬菜之鄉”,被農業部確認為無公害和綠色蔬菜生產基地,是名副其實的蔬菜生產大鎮。如今這座傳統農業小鎮正在探索一條如今這座傳統農業小鎮正在探索一條“科技賦能+鄉土智慧”的鄉村振興新路徑,而莊戶學院微課堂正是這場變革的核心引擎。
科技賦能:田間課堂育出“金扁擔”
仁兆鎮莊戶學院自2016年創立以來,始終以“培育新時代新農人”為目標。在這里,“農專家”與“土秀才”攜手,將實驗室里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田間地頭的“致富密碼”。在白玉黃瓜大棚里,“新農人” 孫思波通過微課堂鏡頭,向全鎮農戶傳授弱酸性沙壤土挑選、有機肥配比、溫控系統操作等技術。他帶領村民統一育苗、統一管理、統一收購,新建的8個大棚預計年產10萬斤黃瓜,直供青島商超。這種“黨支部+共富公司+農戶”的模式,讓科技真正落地生根。截至目前,莊戶學院累計培訓農民3.2萬人次,頒發職業農民證書500余本,孵化“銳陽助農”等志愿服務項目,助農增收1.8億元。其“田間授課+電商賦能”模式被中央文明辦收錄為全國典型案例。
數字創新:直播帶貨打開“云銷路”
“消費者買東西講究‘三看一聞’:看產地直發物流單、看當天質檢報告、看壞果包賠承諾,只有做到這些才能讓消費者嘗到‘仁兆水土’的真滋味。”95后新農人郝寶寶正站在鏡頭前為農戶們講解直播帶貨的技巧。從“電商達人”到“鄉村振興推官”,在莊戶學院微課堂里,他用“手機當新農具,直播當新農活”,將仁兆鎮的圓蔥、水果蘿卜、大姜等特色農產品賣到全國。目前,郝回鄉公社直播間吸引數萬人觀看,年銷售額突破3000萬元,帶動直接提供180個就業崗位。這種“直播+電商”模式,讓傳統農業搭上數字快車,也讓“沽河牌”蔬菜成為消費者心中的“香餑餑”。
產業升級:特色種植撐起“致富傘”
從全國越野賽場到菌棒堆里的“蘑菇大王”,東仁兆自然村書記王越的轉型故事,正是仁兆鎮產業升級的縮影。他帶領村民種植的“零農殘”香菇,憑借“三不優勢”(不沾土、不用藥、不水洗),實現28天出菇、一年6茬的高效生產。通過“合作社+基地+ 農戶”模式,他帶動周邊農戶統一種植技術,確保“沽河牌”香菇品質如一,成為高端市場的搶手貨。如今,王越的香菇大棚已擴展至10余個,產品直供高端商超。他的經歷吸引了更多年輕人返鄉創業,為仁兆鎮泡菜產業、保健蔬菜產業注入新活力。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從“賣產品”到“賣品牌”,仁兆鎮以莊戶學院微課堂為紐帶,將科技、數字與產業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在仁兆鎮,“新農人”用知識武裝頭腦,“新技術”讓土地迸發活力,“新征程”正書寫著共同富裕的新篇章。這里的每一個大棚、每一場直播、每一朵香菇,都在訴說著一個真理:當科技與土地共鳴,當創新與傳統攜手,鄉村振興的夢想終將綻放光芒。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曉偉 通訊員 楊雪琴)